介紹影片
摘要
為配合即將實施的「垃圾徵費」政策,政府大力推行全民大回收行動,廚餘回收計劃更是社會上最關注的議題之一,由於廚餘佔香港整體固體廢物量的三成,為最大的部分。政府全力擴展廚餘收集網絡,所以各區的廚餘回收桶數量也有明顯的提升。我們使用《2021年人口普查》的「主要屋苑」和政府《 CSDI 空間數據共享平台 》的數據進行研究,發現還有很多屋苑沒有廚餘回收桶,當中包括公私營的屋苑;另外,超過一半廚餘回收桶的位置是市民不能在5分鐘步行到達的;再者,不足5%的屋苑符合環保署建議平均900戶共用1部廚餘回收桶,這樣預計未來很大可能出現「廚餘滿溢」的情況。因此,我們有以下建議。第一,政府可以比較「潛在廚餘的產量」與現時各區的「廚餘回收桶的總容量」,針對屋苑的「實際需求」提供足夠的廚餘回收桶;第二,考慮不同市民需要,提供便利市民參與廚餘回收的措施,包括配合當區的人口結構的特徵,選擇較便捷地方安裝廚餘回收桶;第三,在廚餘處理方面,考慮到未來廚餘回收量日益遞增的情況,盡早找出適合未來興建廚餘處理廠或者短時間的存放區。
背景
歡迎來到這艘世界最大的豪華美食遊輪 — 香港,它有著「世界美食之都」的美譽,每天為市民提供來自世界各地的各式各樣的美食並上演一場又一場的「美 食 盛 宴」。
但同時,這些新鮮美味的背後......
現時每日在堆填區棄置的都市固體廢物總量接近11,000公噸,其中廚餘約佔30%,佔棄置的都市固體廢物中最大類別。
其中,主要廚餘的垃圾來自我們溫馨的家,現時把廚餘棄置於堆填區的做法,不但佔用了寶貴的堆填空間,而且對環境亦造成不良影響。
我們彷如坐在一條船上的伙伴,作為香港「大家庭」的一份子,你是希望能夠坐在整潔清新的環境之下品嚐遊輪上的盛宴,還是希望被腐敗的廚餘佔據我們遊輪,污染美麗的海洋及蔚藍的天空呢?
所以,在享受這些美味佳餚的同時,我們更要共同協力守護這一片大自然的的恩賜與珍貴的汪洋和藍天。以免剩菜剩飯產生浪費、避免廚餘垃圾在社區的角落腐壞發臭,令我們豐「盛」生活變得臭氣熏天。
因此,為了解決廚餘垃圾的問題,在這次的研究調查中,我們利用 Esri ArcGIS Online 的地理資訊系統及政府《 CSDI 空間數據共享平台 》和統計處《2021年人口普查》的數據進行地圖分析,並就現在的廚餘回收計劃提出改善建議。
AI想像的情境在遊輪上佈滿廚餘的生活百態
邁向!下一站「可持續廚餘回收之路」
香港「廚餘回收計劃」的進程
2005-2006
政府提出垃圾徵費,「都市固體廢物收費試驗計劃」,並且建議2007年立法推行
2013
提出全民減廢,舉辦「惜食香港運動」,齊來「咪做大嘥鬼」的一系列活動。
2014
《香港廚餘及園林廢物計劃2014-2022》; 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捐贈廚餘計劃 2015「咪嘥嘢食店」
2018
立法會通過《2018年廢物處置(都市固體廢物收費)(修訂)條例草案》
香港首個大型有機資源回收中心(O. Park1)啟用
- 位於北大嶼山深豐路5號
- 一個能夠處理200公噸廚餘的設施
- 轉廢為能的可再生能源系統
2021
展開了「廚餘收集先導計劃」,為廚餘量較多的公私營處所提供免費的點對點廚餘收集服務
2024(現在)
在4月1日開始推行的垃圾徵費試行措施。截止至4月中,廚餘收集網絡擴展到有約900個分佈全港的廚餘收集點,包括對工商業和家居廚餘收集的支援。
- 位於新界北區上水缸瓦甫路
- 預計於2024年投入運作
- 每天可處理300公噸廚餘
2025
建成廢物管理設施 I .PARK1
- 位於毗鄰石鼓洲的人工島
- 每日可焚化處理超過三千噸的固體廢物
2030
I.PARK2 綜合廢物管理設施第二期發展 ,設施設計處理量為每日約 4 000 公噸的都市固體廢物。
現時每天廚餘處理量
加上「廚餘、污泥共厭氧消化」試驗計劃,現時,每天廚餘處理量為600噸。
廚餘處理設施 | 廚餘處理容量 |
---|---|
O.PARK1 | 200噸/天 |
沙田污水處理廠 | 50噸/天 |
大埔污水處理廠 | 50噸/天 |
O.PARK2 | 300噸/天 |
廚餘處理設施及每天處理容量
1. 數據分析
利用《2021年人口普查》的540個香港「主要屋苑」和政府《 CSDI 空間數據共享平台 》的「咪嘥嘢 - 回收點數據資料」進行空間數據分析,以了解廚餘回收配套發展的情況,我們有以下研究的目的:
1.1. 廚餘回收桶的供應是否有足夠和位置是否方便市民到達呢? 1.2. 在正式實施「垃圾徵費」時,如何應對預期大增的廚餘回收量呢?
廚餘回收的過程
1.1.1. 廚餘回收桶的分佈
在地圖中,廚餘回收桶的分佈(橙色點)與主要屋苑(粉紅色的面積)的數據相符,廚餘回收桶都集中在住宅區,這樣能夠便利市民參與廚餘回收,從而產生更多廚餘回收量。
此外,根據「咪嘥嘢 - 回收點數據資料」顯示,現時有177個廚餘回收點開放給市民使用,市民在「咪嘥嘢 」手機應用程式上也能找到相關廚餘回收點的詳細資料。
雖然與政府4月公布的約900個的廚餘收集點不同(可能是因為部分回收點是屬於工商業使用的、流動回收點或公開數據庫的資料未更新等情況),但是透過地圖分析可見,各區廚餘回收點發展各有不同,仍有屋苑或住宅區域沒有廚餘回收點。
1.1.2. 步行5分鐘可達到距離
以「主要屋苑」為中心,製造出一個5分鐘步行距離的地圖(即年輕人步行距離400m)為紫色的面積。當中,橙色面積代表在5分鐘步行距離內沒有廚餘回收桶的屋苑,而根據我們計算結果得出,在540個主要屋苑中有約近六成的屋苑在5分鐘步行距離內(即年輕人步行距離400m)沒有廚餘回收桶,包括,白田邨、良景邨等;或者, 屋苑周邊的區域是沒有廚餘回收桶,包括愉景灣、華富邨等。
1.1.3. 廚餘回收桶與住戶比例
現時環保署安排每2至3座樓宇,即500至900個住戶共用一個回收桶,以確保每個桶得到充分使用。
利用《2021年香港人口普查》的主要屋苑人口家庭分佈,結合先前的廚餘回收箱數目的圖層進行分析,得知每個屋苑平均有多少住戶共用一個廚餘回收桶。
由此可見,顏色越深色代表越多住戶數目共用一個廚餘回收桶。結果顯示,只有20多個屋苑,即不足5%是符合環保署建議平均900戶共用1部廚餘回收桶,這樣有機會導致「廚餘滿溢」的情況。
以葵涌邨為例,13,325個的住戶共用一部廚餘回收桶。相反,高怡邨只有394個住戶共用一部廚餘回收桶。
廚餘回收的過程
1.2.1. 廚餘處理廠的選址
考慮到未來廚餘回收量日益遞增的情況,除了現時每天可以處理600噸的廚餘容量,我們還可以怎麼以怎麼做呢?
利用地政總署的環境保護署《可申請作綠化或政府/機構/社區用途的空置政府用地》分析空置用地的分佈。我們發現,新界擁有較多合適興建廚餘處理廠或者短時間的存放廚餘的空置用地,黑色的面積代表估計能處理達200噸廚餘的空置用地。例如: 北區、屯門區等
總括以上分析結果
雖然各區的廚餘回收桶數量有明顯的提升,但還有很多屋苑仍然沒有廚餘回收桶,當中包括公私營的屋苑。同時,超過一半廚餘回收桶的位置是市民不能在5分鐘步行到達的,相信這樣有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市民參與度;再者,不足5%的屋苑符合環保署建議平均900戶共用1部廚餘回收桶。如果正式實施垃圾徵費時,有可能刺激市民急增廚餘回收量,「廚餘滿溢」的情況更有機會頻密地出現。在廚餘處理方面,考慮到未來廚餘回收量日益遞增的情況,這樣需要及早找出適合未來興建廚餘處理廠或者短時間的存放區來應對。
2. 建議方案
2.1.1. 提供「足夠」的廚餘回收設施
利用以下的分析方式得出屋苑對廚餘回收桶的實際需求:
(A) 每日屋苑廚餘產量 = 屋苑住戶數目 x 0.95公斤 (約每3人家庭戶每天廚餘產量)
假設智能廚餘回收桶每日收集50公斤
(B) 現時每日可處理量 = 50公斤(每桶) x 廚餘回收桶數量
廚餘回收桶的實際需求(公斤) = (A) - (B)
由此可以得出所有屋苑對廚餘回收桶的實際需求,並與預期的差距比較。以嘉湖山莊為例,由於該屋苑沒有廚餘回收桶,現時有約13,850公斤的廚餘未能被回收,大概再需要277個回收桶才能滿足。
不過,實際回收處理量視乎不同的因素,包括,每日更換回收內桶次數及市民參與度等。政府可以參考這個「實際需求」和配合「廚餘回收桶與住戶比例」的結果,政府可以知道哪些屋苑的位置缺乏廚餘回收桶,並針對屋苑的情況提供足夠的廚餘回收桶。
2.1.2. 建造5分鐘「回收出行圈」
據國家體育總局指出,健康成年人的步速約為每秒鐘1.3至1.4米,老年人隨著身體狀況的下降,步速約為每秒鐘0.8米。因此,這次研究的地圖分析只能代表年輕人5分鐘步行距離,但得出的結果指示了,以屋苑為中心的400米範圍內也未必有廚餘回收桶,如果年青人無法到達的地方,更何況行動不方便的老人家,他們的5分鐘步行距離只有240米。如果希望提升市民廚餘回收的參與度,政府除了考慮不同市民需要,提供便利市民參與廚餘回收的措施外,更應該配合當區的人口結構的特徵,例如分析各區老人人口分佈,選擇較便捷地方安裝廚餘回收桶。
2.2.1. 建議的空置用地
優點:
- 佔地面積16,300平方米,提供很大的面積建立處理廠;
- 估算每日的廚餘處理量可達2,296噸,可充分地處理多餘的廚餘垃圾
- 已經擁有基礎配套便捷發展
優點:
- 可經由標準車輛通道到達方便運輸廚餘垃圾;
- 總面積為13,770平方米;
- 估算每日的廚餘處理量可達1,941噸;
- 周圍建築物較少可減少對居民不必要的騷擾。
3. 其他解決方案
3.1. 不同層面優化及改善回收計劃
3.1.1. 在優化計劃方面,既要做好源頭減廢避免產生更多廚餘垃圾,亦要做好廚餘回收的規劃及配套。
根據惜地球助理環境事務經理陳永傑指出,政府在全速推進擴大廚餘回收網絡,至覆蓋全港人口外,還要制定不同應對方案,包括,增加廚餘桶或加大廚餘桶容量的研究,否則日後可能要不停「換桶」,令前線清潔人員工作量大增,更有可能衍生環境衛生問題。政府現在已經有廚餘回收桶因滿桶或故障的應對方案,包括,當智能廚餘回收桶無法正常運作超過一小時,系統會自動發訊息給房屋署屋邨辦事處及其清潔承辦商即時跟進,環保署亦會在大數據平台上密切監察情況;對於出現故障或廚餘回收量較高的公共屋邨,清潔員工將會在智能廚餘回收桶旁邊放置傳統的紫色廚餘桶,以確保廚餘回收服務不間斷並保持環境衞生。
3.1.2. 在預防方面,面對「巨大的潛在廚餘回收產量」更應積極考慮其他可持續的替代方案。
除了推動消滅廚餘運動、鼓勵工商業在現場作源頭分類外,計劃其中一項重要策略是發展「有機資源回收中心」,利用先進技術,把廚餘循環再造成可再生能,妥善處理餘下的垃圾,令香港綠色轉型。廚餘會回收和經過處理後出產(如堆肥)和生物能發電,使其得到充分利用。另外,參考台灣的經驗,經過瀝乾水分及初步發酵,減重、減積等加工,廚餘僅剩原重量的15%和能堆放最長兩年半的時間,這樣能夠更有彈性地處理「巨大的潛在廚餘回收產量」。
3.1.3. 在推行公眾教育和宣傳方面,舉行一系列的全民行動,積極提升市民的環保意識。
善用綠展隊透過外展工作深入不同社區提供協助和支援;持續推行全民惜食、食物捐贈、廚餘收集和轉廢為能等措施,並採用風險為本的適度執法是計劃的後盾。
3.2. 智能回收桶的升級
政府除了可以研究增加廚餘回收桶的容量外,升級智能回收桶的功能。政府可以考慮增加手機應用程式的功能。在應用程式中,加入實時廚餘滿載量的數據,當廚餘滿載量已滿,便在相對應的廚餘機顯示紅燈,市民打開手機即可知道廚餘機是否「吃飽」。避免市民因到達廚餘回收桶才發現已滿而選擇就地解決,破壞衛生環境。
另外,廚餘回收桶的設計更可以配合地區的情況,例如,經常出現滿載的地區,廚餘回收桶增加一些廚餘的功能,包括,篩選、壓縮、風乾、除臭等功能,從而可以減少廚餘腐爛發臭造成環境的影響。
3.3. 參考其他國家的經驗
1/ 瑞典:廚餘垃圾有垃圾處理公司專門提供的棕色垃圾紙袋封起來,就可以扔在棕色的垃圾大桶里或者專用的廚餘垃圾收集處, 這些垃圾會被回收轉化成生物油作為汽車等交通工具的燃料或變成有機肥料為農作物提供養分。 方法:源頭分類和統一處理並將垃圾轉為可用能源。
2/ 英國:將大型飯店、飯店、食品連鎖店的廚餘垃圾收集起來,經過設備處理後生產出有機肥料,在市面出售,作為二次收入。同時,私營投放資源協助做好廚餘的處理工作,計畫將廚餘垃圾循環利用率提高到70%。 方法:公私營機構協作提高循環利用的效能率。
3/ 美國:美國每年產生的廚餘垃圾數量龐大,且呈逐年遞增之勢。 美國一年產生的廚餘垃圾可供地球上的每一個人洗一個13分鐘的澡。根據相關部門估算,2009年,美國被掩埋的廚餘垃圾大約排放了1.2億噸甲烷。但隨著市民環保意識的提高,美國政府和民間近年來積極推動廚餘的回收利用,各州也建立了符合當地情況的廚餘垃圾回收系。例如,舊金山市東灣區2010年每週利用廚餘的發電量,可以滿足1300戶居民用電需求;賓州的州立學院鎮透過進行路邊收集廚餘垃圾堆肥活動,每年可製造約3000 立方碼(約2000多立方公尺)的肥料;廚餘生產量較大的單位會安裝廚餘垃圾粉碎機和油脂分離裝置,前者垃圾粉碎後排入下水道,進入污水處理廠進行再生循環處理;後者分離出來的油脂則送往相關加工廠加以利用。 方法:各區政府按本地情況發展針對的策略。
總結及寄望
總括而言,廚餘回收桶擔負起本郵輪邁向「可持續廚餘回收之路」的重要角色。為避免再將廚餘倒入海污染環境,我們特別需要在「各區」增加足夠的廚餘回收桶,建設5分鐘的「回收出行圈」有利「乘客」進行廚餘回收,更需要考慮利用合適的空置用地作為廚餘處理廠應付未來潛在未來的廚餘回收產量。為了讓廚餘回收計劃駛向成功的方向,我們還需要進一步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包括:老人人口的分佈、家庭結構對廚餘回收的影響、創新智能廚餘回收桶的功能等,以及進行完善的規劃;並獲得市民配合和支持、多方面的協作和努力。
參考資料
CSDI 空間數據共享平台 (2024)《咪嘥嘢 - 回收點數據資料》,檢自 https://portal.csdi.gov.hk/geoportal/#metadataInfoPanel 瀏覽日期: 2024/05/02
政府統計處 (2021) 《2021年人口普查》,檢自 https://www.census2021.gov.hk/tc/index.htm 瀏覽日期: 2024/05/02
O · PARK1 (2024)《廚餘的挑戰》,檢自 https://www.opark.gov.hk/tc/ 瀏覽日期: 2024/05/02
環境保護署 (2024)《廚餘回收計劃》,檢自 https://www.wastereduction.gov.hk/zh-hk/waste-reduction-programme/food-waste-recycling-schemes 瀏覽日期: 2024/05/02
明報 (2024)《多邨爆滿壞機 油麗邨1300戶用1廚餘桶 本報觀察超負荷情况 環團促全速擴回收網絡》,檢自 https://news.mingpao.com/pns/%e8%a6%81%e8%81%9e/article/20240416/s00001/1713204685993 瀏覽日期: 2024/05/02
環境保護署 (2024)《環保署回應有關廚餘回收配套的關注》,檢自 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404/16/P2024041600601.htm 瀏覽日期: 2024/05/02
中国体育报 (2022)《有效走路 不必日行万步》,檢自 https://www.sport.gov.cn/n20001280/n20001265/n20066978/c24998730/content.html 瀏覽日期: 2024/05/02
自由時報 (2014) 《廚餘塞爆? 環局:媒體算錯》,檢自 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14865 瀏覽日期: 2024/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