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港 Shanghai Port
全球第一大貨櫃港
https://www.portshanghai.com.cn/
- 中文名:上海港
- 外文名:Shanghai Port
- 運營機構: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SIPG
- 港口代碼:31000100(JT/T 24-2015);CNDHD(GB/T 7407-2015)
- 所屬地區:中國上海市
世界位置
上海港
貨櫃運輸量位居世界第一
全球航線密度最大 : 與214國家和地區 以及600個港口有貿易往來
貨櫃吞吐量佔中國總量的1/4
國際定航航線有278條
1.地理位置
- 位於中國大陸的東西運輸通道與海上南北運輸通道的交匯點,屬於河口型的沿海港口。
- 是中國大陸海岸線中部,聯外的水路、公路和鐵路都十分發達。
2.經濟腹地
- 經濟腹地主要是長江三角洲。
- 腹地人口近1 億,經濟發達,集疏管道暢通。
3.港口定位
在大陸交通部「全國沿海港口佈局規劃」中,長江三角洲地區港口群之貨櫃運輸佈局以上海、寧波、蘇州港為幹線港,涵括南京、南通、鎮江等長江下游港口共同組成上海國際航運中心貨櫃運輸系統,連雲港、嘉興、溫州、臺州等為相應佈局之支線港口。
港口發展簡史
早期歷史 : 上海的港口在隋唐年間逐漸形成,在明清已相當繁榮。
南宋(1264年) : 上海建鎮並設置市舶司。
清康熙年間海禁,在上海設立江海關。
乾隆年間,全國只許廣州開放,上海港的外貿運輸中斷。
上海開通 : 1842年因鴉片戰爭,清廷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上海開埠後,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五大港口之一。
二戰後 1940年代後,上海港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斷下降,但自1990年代起,上海港開始了快速發展,成為了世界級的大港。
1970年代,開始進行貨櫃貨運的嘗試
1973年,開始與日本之港間的5噸10英尺小型貨櫃試運業務
1978年,上海至澳洲航線開通,為中國首條國際貨櫃輪航線
1980年代之後,在黃浦江兩岸建設貨櫃碼頭,並改造舊港區
2005年,貨物吞吐量首次達到世界第一
研究論文:上海港港區區位與功能演變及動力機制 1. 中國科學院區域可持續發展分析與模擬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2. 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100049
近年貨物吞吐量
取自 : 上港集團官方網站https://www.portshanghai.com.cn/tjsj/index.jhtml
上海港、深圳港貨櫃運輸量 成長逾10%
【記者周家仰/台北報導】
2020年12月21日 週一 下午9:04
根據中國大陸港口協會表示,儘管全球疫情進入冬季高峰期,但中國大陸港口形勢向好,本(十二)月上旬該協會監測沿海主要港口貨物運輸量較去年同月成長一點七%,其中上海港、深圳港貨櫃運輸量成長速度超過十%。
中國大陸港口協會今年十二月上旬所監測八個主要港口貨櫃運輸量較去年同期成長三點一%,其中,對外貨櫃運輸量較去年同期成長四點八%,較前期加快一%,呈現回升趨勢,貨櫃短缺現象仍未緩解。
以個別港口分析,中國大陸港口協會表示,為加強進口冷鏈食品監管,中國大陸進口冷鏈食品追溯管理平臺正式上線,平臺試營運九個省(市)冷鏈食品第一站進口量占中國大陸九成以上。
上海航運交易所最近發布《二○二○年十一月份中國出口貨櫃運輸市場分析報告》指出,疫情獲得有效控制,中國大陸對外貨櫃運輸市場持續向好,遠洋航線市場運價持續走高,帶動綜合指數上漲。
上海航運交易十一月所發布中國大陸出口貨櫃綜合運價指數平均值為一千一百二十五點零二點,較上月平均上升七%;多條遠洋航線即期訂艙價格大幅上漲,反映即期市場上海出口貨物綜合指數十一月平均值為一千八百一十二點三四點,較上月平均上漲廿四點一%。
監測資料顯示,貨櫃租船市場行情十一月受益於運輸市場向好,各船型租賃價格都出現上漲,部分船型漲幅較大。舟山港域今年十一個月完成貨櫃運輸量一百五十八點四八萬TEU,較去年同期成長廿一點九一%,創歷史最高水準。天津港集團表示,十一月完成貨櫃運輸量一百五十七點二萬TEU,較去年同期成長十點七%;今年前十一個月完成貨櫃運輸量一千七百一十點六萬TEU,較去年同期提高六點一%,創出歷史同期最好水準。黃石新港十一月貨物運輸量達二百三十六萬噸,創新港開港以來新高,今年全年貨物運輸量可望追平去年。
https://tw.news.yahoo.com/%E4%B8%8A%E6%B5%B7%E6%B8%AF-%E6%B7%B1%E5%9C%B3%E6%B8%AF%E8%B2%A8%E6%AB%83%E9%81%8B%E8%BC%B8%E9%87%8F-%E6%88%90%E9%95%B7%E9%80%BE10-130417654.html
港區位置
上海港分為多個港區,主要位於黃浦江兩岸、長江入海口南岸、杭州灣北岸、杭州灣口上。而各港區也由不同的碼頭公司所經營,主要的港區大致如下 :
洋山深水港區
由盛東、冠東、尚東碼頭公司經營
洋山四期是全球綜合自動化程度最高的碼頭之一
1.建設動機:長江口地區缺乏天然深水港
2.港口排名:世界最大海島型深水人工港
3.吞吐能力:設計吞吐能力4000萬TEU
4.建設進度:2002年正式開始建設,2005年開始營運
目前已完成至第四期(自動化)
外高橋港區
由浦東 振東 滬東 及明東碼頭公司經營
外高橋保稅區A區是由上海浦東經營
外高橋港區二、三期碼頭由振東分公司經營
浦東新區、高橋港區東南部由上海滬東經營
貨櫃碼頭 : 上海的貨櫃碼頭主要分佈於洋山、外高橋、吳淞三大港區,共有貨櫃(船)泊位49個,橋式機176台,貨櫃場面積758萬平方公尺。
取自 : 上港集團官方網站 http ://www.portshanghai.com.cn/zyyw/index.jhtml?index=0
散雜貨碼頭 : 散貨碼頭產業是上港集團的重要產業板塊之一,包括特殊貨種的裝卸業務、郵輪碼頭,主要分佈在羅涇、吳淞、龍吳、外高橋港區和北外灘地區。
取自 : 上港集團官方網站 https://www.portshanghai.com.cn/zyyw/index.jhtml?index=0
貨櫃處理設施設備概況
以洋山深水港為例
洋山深水港區一期、二期碼頭, 由上海盛東國際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所經營,碼頭岸線全長3000公尺,共有9個貨櫃(船)深水泊位,配備橋式機35台、輪胎式門型機 89台以及其它裝卸設備,可全天候接納世界最大型 20000TEU 貨櫃船靠泊作業。
洋山四期 ,由上港集團尚東分公司經營,共建設7個貨櫃(船)泊位、貨櫃碼頭岸線總長2350公尺,設計年通過能力為630萬標準貨櫃。根據規劃洋山四期最終將配置26台遠端操控半自動起重機、135台自動導引車。
上海港是否加入 CSI ?
貨櫃安全計劃(Container Security Initiative,簡稱CSI)是九一一恐怖攻擊之後,美國為防止恐怖份子利用海運貨櫃載運核、生、化等大量殺傷武器進入美國港口製造恐怖事件,而與各國海關簽定之合作計畫,對輸往美國之貨櫃,於出口港先作安全查驗。由現在稱為美國海關暨邊界保護局(U.S. Customs and Border Protection,簡稱CBP)的美國海關擬訂的。CSI的主要目的是保護全球貿易體系,以及CSI港口和美國之間的貿易航道。在CSI計劃下,有一組官員會派駐在各港口,與當地的對口官員合作,找出所有可能具威脅性的貨櫃。2002年1月宣布的CSI,最早是在輸美貨櫃數量最大的港口實施。CBP已經與所有這些輸美貨櫃數量最大的港口所在地的當局進行討論,目前正擴大到其他位於戰略地點的港口。上海港於2005年4月28日加入(開始)貨櫃安全計畫(CSI)。
未來發展方向
根據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2019 年年度報告
Ø 全面推進智慧港口建設,發展人工智慧、5G、區塊鏈、大數據分析和新能源利用等前沿科技發展;深化碼頭自動化技術研究,優化系統流程和提高作業效率,確保自動化碼頭各項效率指標始終保持全球行業領先水準;持續推動“洋山港智慧示範運營項目”研究應用,率先實現 5G 環境下港區無人駕駛智慧化作業。
Ø 啟動老港區的改造工作,持續推進遠端操控軌道式門型機和輪胎式門型機測試,制定優選改造方案,系統性推動傳統碼頭自動化改造,為上海港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近期環保相關新聞
張英傑:上海綠色港口行動計劃實施效果顯著
來源:中國海事服務網CNSS 2018-04-18
https://www.cnss.com.cn/html/cbbx/20180418/308295.html
中國海事服務網CNSS4月17日訊 上海市交通委員會科技信息處副主任張英傑 在本次研討會第二部分“綠色港口政策和技術”介紹了上海綠色港口行動計劃實施效果。他在演講中著重從上海港岸電推廣、設立排放控制區及上述兩項措施對上海市大氣環境整體影響三個方面進行了分享。
從岸電的推廣效果來看,至2017年底,上海港已建成規模以上岸基供電設備13台套,覆蓋19個泊位,包括集裝箱泊位7個、郵輪泊位2個、電廠散貨泊位4個、修船泊位6個。岸電真正投入使用大約1年時間,實際使用時長達700多小時,用電量1,014,560 KWH。此外,在政府的補貼政策下,岸電的經濟效益也將逐漸凸顯。監測數據顯示,自岸電投入使用之後,上海港區的船舶污染物排放的下降幅度呈明顯上揚趨勢。
全國排放控制區共有三個,分別為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上海從2016年4月1日起率先實施了船舶靠岸停泊期間必須使用硫含量≤0.5%m/m燃油的排放控制區政策,而從2018年1月1日起,船舶靠泊在排放控制區的碼頭,應使用硫含量≤0.5%m/m的燃油。從執法情況來看,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上海開展排放控制區相關檢查5.9萬艘次,燃油取樣送檢1419次,違規使用燃油288起。
監測數據顯示,船舶排放控制區實施以來, 上海市一次顆粒物、硫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分別減少7.4%、11.8%和1.2%。大氣硫氧化物平均含量明顯下降,港區附近尤其顯著。2016年4 月至2017年11月,上海市平均二氧化硫濃度為12.0微克/立方米,較同期下降26.2%。臨近港區的寶山監測站二氧化硫濃度同比下降30.2%, 高橋監測站二氧化硫濃度同比下降52%。船舶排放控制區政策減排效果明顯。
除上述兩種措施外,上海綠色港口行動計劃主要內容還包括港區治理方面的集箱裝卸設備節能與新能源改造、港區集卡環保綜合整治、散貨碼頭及堆場揚塵治理以及港區節能照明技術應用,船舶治理方面的鼓勵使用LNG船舶、提高船用油油品品質以及淘汰老舊船舶等。
中國“限硫令”加速上海港進廠改造船舶數量激增
來源:中國新聞網2019-09-05
https://www.cnss.com.cn/html/sdbd/20190905/330675.html
中新網上海9月3日電(陳靜潘而東)上海崇明口岸是上海港修造船企業最集中的海港口岸。記者3日獲悉,受IMO(國際海事組織)全球“限硫令”的影響,2019年春節過後,崇明口岸修造船企業在港船舶數量明顯上升。3月至8月,崇明長興兩島修造船廠日均在港船舶53艘次,較去年同期上升36%。
據統計,自3月份以來,進港完成脫硫塔等設備安裝的船舶逾60艘次。據透露,至今年年底,崇明口岸船舶修造企業已接到的相關業務訂單超過120艘次。
據了解,2016年10月,IMO決定進一步減少全球航行船舶硫排放限額,全球船用燃料油的硫排放上限從3.5%降低到0.5%,並將於2020年1月1日強制生效。作為該組織成員國,進入2019年以來,中國的“限硫令”步伐明顯加速。
根據中國交通部發布的相關實施方案要求,自2019年1月1日起,對進入中國沿海排放控制區的海船率先強制推行0.5%的限硫標準,上海港則從2018年10月1日起提前實施該排放控制措施。
崇明邊檢站方面表示,受此次“限硫令”的影響,邊檢業務量激增。該站將採取多種措施,做好船舶限硫改造期間管理,為項目完成後調試等提供有力保障。
記者了解到,確保船舶排放合規,常規解決方案有使用低硫燃料、安裝脫硫設備和使用LNG等清潔能源代替三種,綜合使用成本和改裝難度,安裝船舶尾氣脫硫設備的方式較為經濟。與普通船舶修理維護後在船廠企業外部水域即可完成設備測試的簡單試航不同。受到ECA(船舶排放控制區域)規定限制,為測試所安裝的脫硫設備,該類改造船舶在經30—45天改造後,需遠離港口區域,駛入長江主航道後方進行設備使用及調試。
近期新聞
上海港業務模式變革的初心和雄心
日期: 2020-06-26 來源:港口圈 https://www.hyqfocus.com/jsp/model.jsp?id=35411&modelType=1
6月23日,上港集團與集裝箱航運三大聯盟之一的THE聯盟簽約並宣布,將於7月1日啟動“上港臨港ICD(Inland Container Depot)場站集並項目”。該項目簡單來說,就是上海港將在蘆潮港鐵路中心場站建設大型集裝箱堆場,出口重箱送至該ICD堆場視同進港,後再由ICD集中送港,從而避免東海大橋高峰擁堵,從而緩解港區堆存壓力,促進碼頭整體運作效率及集卡車周轉效率。據悉,該項目試點航線為THE聯盟的EC1航線,合作碼頭為上港集團尚東分公司(洋山四期自動化碼頭)。
ICD項目一經推出,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上海港作為全球第一大集裝箱港口,2019年洋山港區吞吐量高達1980.8萬TEU,而ICD是較傳統的洋山碼頭送港模式的改進和發展,關涉產業上下游鏈條生產運作,方案一經發布就引來各方關注。在此次業務模式變革的背後,我們可以窺見洋山港區高速發展面臨的一大困境和上港集團想要徹底解決這一“痼疾”,力保全球第一的決心。
上港集團的集裝箱作業主要分佈於外高橋和洋山兩大港區。洋山港區極為特殊的一點是,其行政權屬歸浙江省,經營管理權歸於上海市,是兩省市合作的產物。這個經由前人艱苦卓絕填建而來的人工港區,通過32.5公里的東海大橋與上海市浦東新區蘆潮港鎮連接。
區別於其他港口,自2005年12月正式投用以來,洋山港一直採用“先報關後進港”這一模式,即出口貨物發貨人及其代理人在出口貨物備齊、裝箱完畢,向海關申報並辦結現場交單手續後,再將出口貨物運抵洋山港區。這是由以下兩個因素決定的:一是洋山港作為保稅港區,需要出口清關完成以後才能進港;二是受限於洋山港區面積,島上堆場面積較小,不能存放大批量集裝箱,因此只能通過縮短開港時間,以提升周轉效率。
上述操作模式在洋山港開港初期並無任何不妥,但是隨著超大型船舶挂靠洋山港的頻次越來越高,對碼頭裝卸裝卸速度、車輛疏導、公路網絡、海鐵聯運等在內的整個集疏運體系和調度能力都是巨大考驗。以靠泊一艘23000TEU的超大型集裝箱船為例,這會在48小時內產生3800輛集卡車以及50列火車的需求,這將給港口帶來指數級的負荷。
同時,由於洋山港區臨近外海,大風大霧天氣較為常見,長江口航道和洋山港區航道封閉,會對碼頭作業造成影響。且由於上海常年受到颱風襲擊,國際船舶進出也將受阻。2017年,由於船舶集中抵港、船舶艘次增加、單艘次船舶進出口重箱箱量增長超出預期,以及船公司聯盟航線變化等因素,給上海港碼頭生產作業帶來階段性壓力,特別是洋山港區壓力較大。而較長時間的擁堵首先反應在東海大橋的通暢度上。
作為進出洋山港區的唯一通道,東海大橋經不起任何“風吹草動”,集卡車事故、天氣原因等系列因素都將導致東海大橋運行不暢,一旦大橋“腸梗”,洋山港區的疏港速度隨之下降,碼頭生產效率降低,帶來船舶滯港等系列連鎖反應。由於集卡送箱上島已經形成了一定的作業規律,因此每天有兩個固定的高峰期,這也就造成東海大橋忙閒不均,集卡集中送箱時面臨擁堵,其他時段則暢行無阻的現狀。
未來,洋山自動化碼頭將繼續釋放能力,實現630萬TEU以上能力,而隨著小洋山北側集裝箱碼頭的建設,還將增加800萬TEU的設計吞吐能力。而作為唯一進出通道的東海大橋已經超負荷運作,個別時間段已經出現較嚴重的擁堵情況,如果雄心勃勃的上海港想要力保全球第一的位置不變,則需要直面洋山港的疏港問題。
“生命不息,折騰不止”,上海港並未在全球第一的榮譽簿上睡大覺。2017年,推出“港行縱橫”,建立起一個覆蓋面廣、數據有效性高的電子數據交換網絡。上海本地集裝箱碼頭以及長江支線、內河支線碼頭的數據均可一站式跟踪查詢。2018年,則推動“集裝箱設備交接單”電子化,不再需要進行單證的實體傳遞,真正意義上實現“數據多跑路,客戶少跑腿”。2020年,由上港集團總裁嚴俊牽頭負責的ICD項目即將試點運行。
對於這個項目,嚴俊表示,洋山深水港區作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和自由貿易區建設的重要載體,其未來的發展變化,事關國家發展戰略全局。如何進一步優化洋山港區的集疏運體系,以此改善口岸營商環境、提升港口運營管理能力和綜合服務能力已經成為當前上海港的主要任務之一。此次推出ICD試點項目,也是上港集團在洋山深水港未來持續建設、發展上的一次積極探索和嘗試。
陽明海運大中區總經理賈台興在項目啟動儀式上就表示,最初聽到項目構想時,第一反應是“會不會不公平,會不會造成壟斷”?但是,最終陽明海運成為第一批加入試點的航運公司,賈台興表示,因為ICD未來會是一個多方共贏的項目:對於船公司來說,港區作業效率提升能減少船舶滯港時間,由此降低船公司的運營成本。還可以提高船舶的準點率;對於港口來說,這將提高上海港的競爭力,吸引船公司把更多的航線放到上海;對於貨主及車隊來說,減少路上擁堵時間,試點期間還將全免費,也會進一步降低物流成本。
海連國際貨運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錢龍表示,“減少了東海大橋這一段的運輸,等於降低了集卡在港的等待時間和陸路運輸成本,方便了我們對集卡資源的調配,進一步提升了公司在上海的攬貨競爭力。”當然,作為貨代企業,對上海港還有更多的期望。錢龍在作為客戶代表發言時就曾表示,希望上海港能將ICD項目推廣至到江浙地區,更加貼近客戶。
對於貨主、車隊來說,最關心的問題依舊會落在成本問題上。也就是說,試運行期後,堆場收費加上短駁收費是否會高出此前的送港費?上港集團生產業務部調度室經理周勇向港口圈(ID:gangkouquan)表示,不從單一的點,而是整個物流鏈來看,ICD項目讓客戶節約路程、節約時間,因此綜合物流成本一定是下降的。同時,周勇表示,此次試點是為上港集團接下來重要的新基建項目——上港臨港集疏運中心的規劃積累數據和經驗,同時解決試點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如有需要,後續還會根據試運行情況再免費三個月。
同時,熟悉蘆潮港鐵路中心場站地區交通情況的客戶,也對後續送箱至ICD的交通問題產生疑慮。由於S2兩港快速到蘆潮港中心段還有一段距離,而周邊也是堆場、普洛斯物流園和特殊綜保區的園區,一旦ICD項目啟動,如何疏解周邊的交通壓力也成為一大難題。周勇對港口圈表示,上海市已經將這一問題納入洋山整個集疏運體系的規劃研究中,後續將出台方案解決蘆潮港地區可能出現的道路擁堵問題。
2020年1-5月,受疫情影響,上海港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645萬TEU,同比下跌7.5%。緊隨其後的新加坡港1-5月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480萬TEU,同比下降0.7%,坊間傳言,新加坡港將對上海港全球第一的位置造成衝擊。但是,上港集團主管生產的副總裁王海建3月份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上海港保持全球第一的目標未變”!雖然受到疫情影響吞吐量受到影響,但是近幾年上海港陸續將所有單證電子化,壓縮通關時間和口岸成本,並多次大幅調降相關服務費用。優質、高效的服務讓上海港在跨境貿易的“後硬件時代”保持全球領先優勢。
眾所周知,上海港外高橋港區業務量已趨近飽和,目前仍在如火如荼建設中的洋山港區,依舊是上海港未來重要的增長極。所以,不難理解為何ICD項目由上港集團總裁親自掛帥。而緊隨其後的新加坡港,其新建大士港的規劃年吞吐量為6000萬TEU,同樣野心勃勃。因此,無論從提升內部發展需求,還是應對外部衝擊來看,要想做大洋山港區的“蛋糕”,解決集疏運難題都將是必由之路。
當然,如果後續證明ICD項目可行,該項目複製推行至江浙地區,那將要實現構想將與目前蘆潮港項目完全不同,那將是與周圍港口競爭,去爭取更廣闊的腹地,攬更多的貨,進一步鞏固其集裝箱港口的“霸主”地位。
新事物的誕生,總是面臨觀望-質疑-解釋-反饋-改進,直至最後接受的過程。在疫情衝擊全球港口的今天,上海港拿出前三個月免費,甚至前六個月免費的氣魄和真金白銀推行創新項目,解決集疏運頑疾,推動港口發展,我們樂見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