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向新未來

C2-9

摘要

為實現2050年前達致零排放,香港政府在2021年公布了《香港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闡述未來在香港推動使用電動車及其所需配套的長遠政策目標及計劃。電動車以環保、節能、舒適及經濟等優勢成為了當今社會追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選擇。不單止私家車,未來的交通工具都慢慢會被電動車取代,電動車將在香港越來越普及。

但因為香港道路相對狹窄、土地不足及物業管理等因素,現時本港每輛註冊電動車只能配備0.1個公共充電站。面對充電設備不足的問題,我們利用CSDI空間數據共享平台的數據資料,發現現時香港的8056個公共充電站主要集中沙田區、觀塘區及油尖旺區,相反大埔區、黃大仙區的公共充電設施為最少。另外,充電設施主要集中於維多利亞港兩旁市區位置,而新市鎮的充電設施就主要集中在市中心。公共充電設施分布嚴重失衡隨着未來香港北部都會區發展,人口、公路及駕駛需求都必定會上升。新市鎮的充電站需求必定大增

透過2021年人口普查數據,我們以更容易接受同有能力購買電動車的族群——25至44歲年齡層人口進行分析,發現他們主要居住於新市鎮地區,例如元朗區。然後,我們將各區的工作人口、跨區工作人口、自住業主及家庭戶籍除以各區充電站數目,發現了充電站需求最大的地區為元朗區黃大仙區,這兩個區域的充電站數目不足的情況甚為嚴重,一個充電站更需要供應一萬名以上跨區工作人口使用。

因此我們研究小組得出以下建議:元朗區等新市鎮樓宇密度較低,空間比較廣闊,可以設立太陽能電車充電站,同時使用可再生能源為電動車充電設施提供電力;黃大仙區等市區則因為高樓大廈較多,發展密度較高,並不適合安裝太陽能電車充電站,建議政府可以與該區現有油站合作,將油站與電動車充電設施結合,善用現有資源,對症下藥,令電動車在香港能夠更加普及。

背景

在香港中90萬多輛私家車數量中,只有9%是電動私家車,電動車有很多不同的好處,不過選擇使用電動車的人並不多。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香港的充電站數量十分不足,香港暫時只有約8,000個公共充電站,可見充電站和電動私家車數量的比例失衡。

香港政府為推動電動車的普及實施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稅務優惠及增設充電站等。香港政府亦自1994年首次提出豁免電動車首次登記稅,2018年更推出「一換一」計劃,鼓勵市民選擇購買電動私家車。2023年香港電動私家車佔新登記私家車比率由2019年記錄6.3%升至64.1%,可見香港政府全力推動電動車發展。雖然電動車在香港逐漸受歡迎,但充電設施的分布和數量仍需進一步提升,才能實現2050年零碳排放的目標。

電動車的好處

近年來,許多國家積極推廣電動車的使用。那麼使用電動車到底對環境、經濟、社會有甚麼好處呢?

以下是推廣電動車的五大好處→

1.環保

電動車作為一種零排放交通工具,對減少空氣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具有重要作用。電動車沒有任何尾氣排放,以電動車取代傳統車輛,有助於改善空氣質量和減緩全球氣候變化。可以幫助達致香港2050年車輛零排放的目標。

2. 經濟實惠

相對於傳統燃油或柴油車,電動車的運行成本極低。電力價格相對穩定且較為低廉,且電動車的維修保養成本通常也較低。此外,許多地區還提供免稅或減免稅收的優惠政策,進一步降低了電動車的經濟負擔。

 3. 安靜

電動車的電動馬達提供平穩且靈敏的加速感,此外,由於電動車不需要內燃機的運作,其運行過程極為安靜,減少了噪音污染,提供了更加寧靜的駕乘環境。現時香港噪音污染有89.4萬人暴露於超過70分貝的環境,推廣電動車能有效減少噪音污染。

4. 方便維修

電動車相對於傳統車輛具有簡單且少量的機械零件,減少了維修和更換的頻率,使維護更加簡單。

5. 發展性強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對環境保護的迫切需求,電動車的未來發展潛力無限。許多國家和地區積極推動電動車的普及,相關的研究和技術也在不斷突破,使電動車的續航里程越來越長、充電速度越來越快。此外,充電基礎設施的建設也在加速進行,為電動車的使用提供更大的便利。

電動車的未來發展

電動車以其環保、節能、舒適和經濟等優勢,成為了當今社會追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選擇。雖然其仍面臨著一些挑戰,例如充電設施的建設和續航里程的提升,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社會對環保的重視,電動車的未來前景無限。電動車,不僅滿足個人的出行需求。電動車對環境的好處,更是為了共同努力實現更綠色、更可持續的世界。

香港電動車的現況

1994

政府首次提出豁免電動車的首次登記稅,其後豁免期更延長至2017年。

2009

政府成立由財政司司長領導的「推動使用電動車輛督導委員會」,因應使用電動車輛對提升能源效益和環境的益處,以及帶來的商機,就在本港推動使用電動車輛的策略和具體配合措施,作出建議。

2010

政府宣佈全港使用零排放的巴士為最終政策目標,並資助專營巴士公司試行混合動力和電動巴士。

2011

政府在《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加入有關電動車輛充電設施的條文,建議住宅、商業、工業及商貿發展的停車場內的30%私家車泊車位,應提供電動車輛一般充電設施。

2014

香港電動車的數目由2010年少於100輛增至2014年12月底的1,551輛。

2018

香港政府取消電動私家車首次登記稅寬減,開始「一換一」計畫,旨在鼓勵車主在換車時考慮選購電動車

2020

政府撥款超過6萬個現有私人住宅樓停車位安裝電動車充電基礎設施在2025年私人充電設施的數量預計≥150,000個,公共充電設施的數量預計≥5,000個(≥ 150,000 + ≥5,000 = ≥200,000個)。

2021

公布《香港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作為香港推廣電動車的計劃,闡述未來在香港推動使用電動車及其所需配套的長遠政策目標及計劃,引領香港在2050年前達致車輛零碳排放的未來路向,以配合香港致力爭取於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向『零碳排放.清新空氣.智慧城市』的願景邁進。

2023

有近60,700輛舊私家車在計劃下銷毀及被新電動私家車取代,佔約62,400輛新電動私家車數目。香港電動私家車佔新登記私家車的比率已由2019年的6.3%跳升至2023年的64.1%。

2035

根據 《香港清新空氣藍圖2035》中期目標,香港的碳排放量從2005年的水平減少50%。

2050

根據《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中「綠色運輸」減碳策略,達到車輛零碳排放,實現香港碳中和。

由此可見,香港政府正全力推廣電動車發展。不只是私家車,未來的公共交通工具也會慢慢被電動車取代,電動車將會在香港越來越普及。

香港現時面對的主要挑戰

既然電動車的好處多多,香港政府亦在全動推廣電動車,為什麼電動車充電站只有那麼少呢?

香港的道路設計

香港的道路相對狹窄,路旁往往沒有充裕空間可供安裝充電設施。

在舊市區,如大角咀和旺角,道路狹窄的問題便更加明顯,連泊車的位置亦不足夠。交通擠塞,違例泊車嚴重,更何況安裝電動車充電設施呢?

香港土地不足問題

相較很多其他居住環境主要為獨立屋或人口較少的地方,香港以高樓大廈為主,停車位數目相對少。

許多市民都要依賴屋苑以外的停車場來停泊車輛,所以公共電動車充電站有一定的需求。

業權和物業管理原因

香港的電動車車主在大廈停車位安裝充電設施前,一般都需要取得其他業主的同意,亦有機會面對供電技術以及充電基礎設施安裝費等問題。

若因屋苑因以上原因而無法安裝充電設施,市民便需要依賴公共的電動車充電設施。

截至2023年11月,香港約有7萬輛電動車,充電設施僅約4萬部,當中只有約8,000個供公共使用,其餘均為私人充電設施。 因此本港每輛註冊電動車配備0.1個公共充電設施。

由此可見,香港電動車的數量正不斷上升,但充電設施卻未能滿足現有和未來的需求。因此,我們嘗試利用 政府《CSDI 空間數據共享平台》和《2021年人口普查》的數據資料,以及利用GIS地圖分析技術,了解現時香港電動車的公共配套是否充足,再根據人口特徵分析每區對電動車充電站的需求,提出建議及改善方案,使電動車在香港更普及。

充電站數量地區分佈

每區充電站數量分佈

截至2024年3月底,香港有8,056個充電器供公眾使用,包括4,662個中速充電器及1,397個快速充電器,分佈全港18區。

而18區中,沙田區觀塘區油尖旺區的充電設施最多。相反,大埔區,黃大仙區,及九龍城區最少。

每區充電站數量分佈失衝

由右邊的熱圖可見,充電站都是位於市區,因此都集中在維多利亞港兩旁的市區

而新市鎮的充電站亦只是集中在市中心,因此充電站的分佈並不平均。這些公共充電器分布嚴重失衡,新界區明顯偏少,而村落多而需求較大的元朗區,亦只有221個充電站

相反,發展已趨穩定的港島區,例如佔地較少的灣仔區,現已有380個、中西區更有多達392個。這反映現時情況佈局令資源錯配

隨著未來北部都會區將成為本港中心地帶,區內人口快速增長、公路持續增多,駕駛需求也會上升,未來電動車活躍行駛地區勢必轉向新界,元朗區、北區等充電站需求必定大增。

利用人口普查數據分析

為了方便能電動車在香港更普及,我們提議以人口普查研究每區對電動車公共充電站的需求。

從人口普查中,我們將人口特徵,經濟特徵,以及房屋特徵為每區作需求分析。

人口特徵:年齡

年輕人普遍關注氣候變遷和環境問題,他們傾向選擇對環境影響較小的選擇,而電動車恰好滿足了這一需求。

其次,電動車具有創新和科技感,與年輕人對科技的熱衷相契合。此外,年輕人對新事物的接受度較高。

因此,年輕一輩對購買電動車的意欲較高,對充電站的需求較大。

由地圖可見,新市鎮25 - 44歲的年輕人數量較多,如元朗、沙田區

經濟特徵:工作人口數量

工作人口數量的增加通常伴隨著交通需求的增加。當一個地區的工作機會增多,居民通常需要更多的交通工具來應對日常通勤。因此,我們認為工作人口愈多,會購買電動車的人便愈多,對電動車充電站的需求也會愈大。

我們把每一區的工作人口除以現有的充電站,以得出每區多少工作人口分享一個充電站。數量愈大,證明該區需求愈大,充電站數量愈不足。

我們發現元朗區和黃大仙區最多工作人口分享一個公共充電站,人數高達一萬人使用一個充電站,其次是屯門區和大埔區。

經濟特徵:跨區工作人口數量

我們亦從人口普查中獲取了每區需要跨區工作的人口,並除以每區的充電站數量。比起工作人口,需要跨區工作的市民通勤時間較長,對車輛的需求亦會增加。

與剛才工作人口分析相近,元朗區和黃大仙區有最多跨區工作人口。

經濟特徵:家庭每月收入中位數

購買一輛電動車需要支付高額的購買成本,並且電動車的價格通常較傳統燃油車高。因此,當該區家庭的每月收入中位數較高時,居民通常在購買大型和昂貴的財產上更有能力,可能會傾向選擇購買電動車。

我們從人口普查中得知每個家庭每月收入的中位數,家庭每月收入中位數反映了該區居民的整體經濟實力和購買能力。

由地圖可見,西貢區、灣仔區和中西區每月收入中位數較高。

房屋特徵:自住業主數量

我們亦從人口普查獲取到每區自住業主的數量,並且除以每區的充電站數量。自住業主大多數是私人單位業主,較有經濟能力購買電動車。

我們發現新界的充電站供應是極度不足的,最嚴重甚至去到每個充電站需要供應給4,000名業主使用。 同樣黃大仙情況也跟新界一樣,充電站供應嚴重不足。

房屋特徵:家庭户數

我們亦從人口普查獲取到每區家庭戶數的數量,並且除以每區的充電站數量。家庭人數較多,如有小孩,長者等,對車有更加大的需要,對電動車需求增加。

我們也發現與剛才的自主業主和跨區工作人口結果相近,新界與黃大仙區需求為最大。

根據以上,我們設立了一個評分表去量度每區的需求。在剛才每一個特徵中,需求最大的就有18分,最少的就1分,總分愈高代表需求愈大。由總分可見,元朗區有91分,而黃大仙區和大埔區亦有90分,這三區將會有最大的需求。

雖然香港在九龍發展電動車充電站比較完善,但是仍然有部分地區沒有足夠的充電站,例如最為嚴重的元朗和黃大仙,並且有一些充電站的位置市民是不能在5分鐘內步行達到的,相信會有一定程度影響到市民購買電動車的想法,另外元朗和黃大仙的電動車充電站已經嚴重到一個充電站需要供應給1萬以上跨區工作人口使用。而如果政府可以在這些未來重點發展地區發展充電站,就可以使市民購買電動車的意願大大增加。

雖然香港在九龍發展電動車充電站比較完善,但是仍然有部分地區沒有足夠的充電站,例如最為嚴重的元朗和黃大仙,並且有一些充電站的位置市民是不能在5分鐘內步行達到的,相信會有一定程度影響到市民購買電動車的想法,另外元朗和黃大仙的電動車充電站已經嚴重到一個充電站需要供應給1萬以上跨區工作人口使用。而如果政府可以在這些未來重點發展地區發展充電站,就可以使市民購買電動車的意願大大增加。

建議及解決方案

元朗和黃大仙剛好是一個新市鎮和一個市區。透過ArcGIS Online 的3D Scene,我們對兩區的建築環境進行了分析。希望以兩區作為例子,為香港增加充電站作出建議。

可以按以下按鈕和地圖互動,了解兩區的環境。

元朗樓宇密度較低,空間比較廣闊,亦有許多鄉村地帶。

黃大仙為住宅區較多的市區,發展密度高,高樓大廈林立。

元朗,大埔等新市鎮空間比較廣闊,亦有許多鄉村地帶。村屋大多數為兩三層高,因此不會遮擋陽光。所以,我們建議在新市鎮設立太陽充電動車充電站。

太陽能電動車充電站利用太陽能發電,不依賴傳統的化石燃料,因此不會產生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和空氣污染物。這有助於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促進可持續發展。

相反,黃大仙區的高樓大廈多,由大廈所造成的影子較大,而且發展密度高,並不適合安裝太陽能電動車充電站。

所以我們建議政府善用現有油站,令電動車充電站與現有油站結合,善用現有資源。

由CSDI空間數據共享平台中,我們獲取了黃大仙區現有的油站資訊。黃大仙區現在有四個油站。

加德士 蒲崗村道油站

加德士 蒲崗村道油站. Click to expand.

埃索 啟德油站

埃索 啟德油站. Click to expand.

中國石油 九龍城油站

中國石油 九龍城油站. Click to expand.

蜆殼 啟德油站

蜆殼 啟德油站. Click to expand.

加德士 蒲崗村道油站

埃索 啟德油站

中國石油 九龍城油站

蜆殼 啟德油站

而在四個油站當中,有三個是緊連在一起的。除此之外,這三個油站是位於車量高的太子道東,是九龍半島西部的一條主要道路,貫通九龍城區、黃大仙區及觀塘區。

如果政府能與油站合作,提供資助在這些油站增設公共電動車充電設施,將能為大部分市民提供充電服務。況且油站本來就是為車輛服務,已有一定設施,增加電動車充電站會比較方便。

鄰近地區參考

廣東省

據《廣東省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十四五」規劃》,到2025年,廣東省將建造速充電站4,500座以上,建成公共充電椿約 25 萬個,而建成高速公路快速充電站約830座,全省高速公路服務區全部建成充電基礎設施。其中,廣州規劃新增「超級快充站」約1,000座。

深圳市

於2023年國際數字能源展深圳市帶來「一秒一公里」,「一杯咖啡,滿電出發」安全可靠的超快充體驗。2025年,深圳市將建設超充站300座;2030年,超充站將增至1,000座。為了人們更加方便快充,2035年,深圳市超充站規模達到2,000座以上,超充將無縫街接,實現有路的地方就能充電。深圳全液冷超充示範站提供了新能源汽車出行,充電設備採用最新的全液冷技術,深圳首個有效解決了長時間高功率充電過程中的溫度升高問題,提供了更安靜、更穩定、更安全的充電環境。

結語

在此寄望香港政府能夠著重元朗區和黃大仙區公共充電設備的發展,了解到新市鎮及市區的不同解決方案。同時亦可借鑒鄰近城市的研究與發展,繼續大力推廣電動車普及化,以達致實現2050年零碳排放,以及碳中和的長遠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