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悠大角咀

引言


研究的範圍

大角咀範圍甚大,本組揀選當中的部分地區為研究範圍,即大角咀道以西,港灣豪庭以南,博文街以北和深旺道以東内的範圍。

由於此範圍為大角咀的核心區域,人口密度最高、建築物最爲密集和樓齡最爲老舊,所以甚具研究價值。

研究範圍航拍圖(出處:航拍香港)

    • 研究範圍

研究範圍地圖


大角咀的歷史

1845年至1990年大角咀的海岸綫轉變

1845年至1990年大角咀的海岸綫轉變

資料來源:歷史時空


研究方法

首先,我們會進行實地考察,收集研究範圍内的各類數據,如建築物狀況、樹木數量、違例泊車地點和噪音水平等,運用ArcGIS Collector記錄這些數據,並透過拍照和觀察,記錄舊區的特色和外貌特徵。

其次,我們透過互聯網蒐集大角咀的公開數據和資料,例如古物古蹟辦事處、城規會等網站平台;另外亦會參考一些文獻和專題報告等二手資料,增加對大角咀的瞭解。

最後,我們會將所搜集得來的數據和資料加以整理,並使用ArcGIS Online的相關功能製作電子地圖,以展示和分析空間數據,使我們更有效了解區內的現況,並就有關問題提出建議。


分析大角咀現況

我們將從以下不同層面分析大角咀的現況:

1)人口特徵(年齡結構)

2)建築物狀況(樓宇狀況、三無大廈和建築物高度)

3)交通狀況(違例泊車和可達度)

4)污染問題(空氣及噪音污染、固體廢物問題)

5)社區設施(老人服務、綠悠設施)

6)綠化狀況(樹木數量與分佈)


1.人口特徵

大角咀為舊區,區內人口密集,人口老化問題嚴重,人均收入低。根據政府數據,研究範圍内人口最密集的地區為大同新邨。當中65歲或以上的人口佔比最多。圖中人型圖案的大小代表65歲或以上人口的數量,當中大同新邨老人最多,有1073人,可見該區人口老化問題嚴重。而區內平均收入低,藍圈的大小代表收入水平,可見該區多爲低收入的基層居民,所以他們沒有能力改善居住環境。

大角咀的人口特徵及收入狀況

人口老化(圖片出處:星島日報)

2)建築物狀況(樓宇狀況、三無大廈和建築物高度)

a)三無大廈及樓宇狀況

大角咀舊樓林立,大部分欠缺維修保養,城市衰落問題嚴重。我們找出區內樓齡高、層數低,又是「三無」的大廈,發現它們集中在研究範圍北面和南面,而且數量眾多。我們將建築物的位置標示在地圖中,加入樓宇名稱、樓齡和層數,並上載照片作紀錄。照片顯示它們的外層剝落及出現裂縫,欠缺基本配套設施如升降機,反映區內建築物殘舊不堪。

唐樓/三無大廈/50年以上樓齡/矮小樓宇

大角咀舊區樓宇

我們觀察區內不同的樓宇外觀狀況,將樓宇分為 「良好」、「一般」及「惡劣」三個等級作評分,發現最惡劣的樓宇主要分佈在北面及南面,而良好的樓宇則主要分佈在中部。

樓宇狀況

大同新邨狀況較好(出處:航拍香港)

b)建築物高度

在研究範圍內,大型屋苑等高樓集中在北面,南面是已重建的新樓盤,中部為早期的中英樓、大同新邨舊樓群,它們的層數低矮,平圴高度都低於50米以下,當中主要是混合土地利用,未能盡用地積比率,浪費了珍貴的社區空間。

建築物高度分佈

建築物高度航拍圖(出處:航拍香港)

層數不多的舊樓

3)交通狀況(可達度和違例泊車狀況)

大角咀的公共交通尚算完善,研究區域内有不少小巴和巴士站,顯示區内的可達度高。以大同新邨為中心點,大部分公共交通工具都集中在南面的交匯處,北部的居民較爲不便。在違例泊車方面,由於區内街道狹窄,加上貨車經常卸貨及私家車四處違泊,加劇交通擠塞問題。

公共交通分佈

違例泊車分佈

4)污染問題

a)空氣污染

研究範圍中部大多為矮小樓宇,而且大多只有十多層高,其北面(港灣豪庭和西九龍紀律部隊宿舍)、南面(利奧坊建築群)和西面(君匯港)都被高樓大廈包圍,影響樓宇的採光,更受屏風效應影響,阻礙空氣流通,使空氣質素欠佳。

研究範圍周邊建築物(出處:航拍香港)

建築物高度與採光及空氣流通的關係

b)噪音污染

我們利用分貝儀量度範圍内的噪音水平,利用電子地圖顯示不同程度的噪音分佈。從中發現樂群街公園附近的噪音水平較低,大角咀道天橋附近的噪音水平則較高。正如圖中較深色的地方的噪音達至70分貝或以上,根據環保署的指引,這屬於高水平噪音,顯示居民受噪音滋擾,生活素質差劣,並且影響健康。

噪音水平分佈

c)固體廢物問題

從食環署的數據顯示,大角咀有頗多垃圾黑點,主要集中在舊樓附近,由居民和商鋪棄置,這不但影響市容,更帶來環境衛生問題,如引致鼠患和滋生蚊蟲等,導致居民的生活素質下降。

大角咀的垃圾黑點

5)社區設施

a)老人服務

從公開數據得知,65歲或以上人口的百分比已經佔區内約13.9%,主要集中於大同新邨及以北的位置,但是研究範圍内的南面只有一間大角咀護老院暨耆順長者日間護理中心,可見區内的長者服務設施不足以應付需求。

65歲或以上的人口與長者服務分佈

b)綠悠設施

i)大角咀公園分佈與數目

根據OZP的數據,區內的公園共16處,但在研究範圍内只有3處,十分不足,分佈不均。

ii)公園面積

大角咀的公園面積為52411平方米而大角咀總人口為124093,人均休憩面積只有0.43平方米,可見人均休憩面積極小。

iii)公園的實用性

研究範圍内和周邊的公園有一半以上都是設施參差不齊,例如只有幾張長椅,未能針對長者的需要。

6)綠化狀況

樹木數量與分佈

撇除樂群街公園的樹木,研究範圍內只有零星的樹木,大部分在研究範圍的周邊,且沿主要道路分佈,集中在東面大角咀道天橋底下和西面的深旺道,樹木數量明顯不足。反映綠化程度低,社區景觀及空氣素質欠佳,居民缺乏自然環境調劑生活,影響其生活質素和身心健康。

樹木數量與分佈


對未來的重建大角咀的建議

1.首先,大角咀佈滿殘舊不堪的矮小樓宇,而且大角咀年齡結構中老人佔比最多,在短期政策上,政府可以協助居民儘快進行樓宇復修以改善樓宇素質,為當地年老居民提供更佳的居住環境。在長遠政策上,可以進行樓宇重建,降低當地樓宇密度,變成更加宜居的地區。

2.配合香港未來智慧城市的發展概念,建議為區內長者加設24小時智能服務站,連接政府部門及 社福機構,成為24小時之生活支援收發處。站內可設智能提取櫃,長者可就近取得個人藥物、政府文件等,不用長途跋涉往醫院及部門;又可設有微型食物銀行,市民可彈性時間提取食物;亦可為長者提供視像通話裝設,讓長者可跟部門或社福組織聯繫。

智能服務站選址方面: 根據大角咀65歲以上長者人口數字分析(見下圖),我們找到海富苑範圍内和櫸樹街21號附近的地段兩處比較適合的地點設立24小時智能服務站。

24小時智能服務站選址建議

參考例子: 有社區組織在社區內設立共享雪櫃,居民可隨時取得食物  https://storymaps.arcgis.com/stories/4fa899120bda4cdf9f24c879527f34df 

3. 由於大角咀發展悠久,土地規劃不完善,欠缺綠化和休憩用地,所以政府可在未來重建大角咀時規劃更多土地用作綠化和休憩用地,在重建的大廈中加入空中花園的設計,設立多元化的活動設施,如健騎機、太極揉推機和上肢伸展器等等提供給老人活動之餘,亦可種植更多植被以增加當地的綠化密度及美化當地的環境以提供一個更舒適的生活環境。

4. 最後,在未來的重建計劃中可引入智能泊車系統,並在區內興建地下智能停車場,減少路面車輛違例泊車的情況,紓緩區內交通擠塞的問題。

智能泊車系統及地下智能停車場模擬圖

結語

大角咀地舖內塗鴉

日換星移,滄海桑田,大角咀區歷經變遷,昔日船運行業式微隠沒,美輪美奐的新填海區與處處歲月痕跡的舊街區共存,傳統店舖與新潮文青小店毗連,形成獨特地本地特色。未來重建計劃不論如何,我們寄望區內人士在政府綠化保育的規劃下,本區能成為綠悠宜區,居民可安居樂業。

樂群街公園一隅

研究範圍航拍圖(出處:航拍香港)

大同新邨狀況較好(出處:航拍香港)

建築物高度航拍圖(出處:航拍香港)

研究範圍周邊建築物(出處:航拍香港)

參考例子: 有社區組織在社區內設立共享雪櫃,居民可隨時取得食物  https://storymaps.arcgis.com/stories/4fa899120bda4cdf9f24c879527f34df 

大角咀地舖內塗鴉

樂群街公園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