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費要有計、數據助減廢

《徵費要有計、數據助減廢 》 旅港開平商會中學 Group 28 Arcgis StoryMap Competition 2024

背景

2021年,堆填區的都市固體廢物人均棄置量達每日1.53公斤,較其他大城市為高。

政府將於今年8月1日實施都市固體廢物收費(垃圾徵費),目的是鼓勵社會各界珍惜資源,實踐源頭減廢及乾淨回收。

然而,垃圾徵費的推行在各區遇上不同的阻力,「一刀切」的政策未能夠貼合各區的實際情況和各自的特徵,社區上的回收配套設施和相關宣傳亦不足,令市民無所適從。

以下將分析垃圾徵費遇到的問題以及使用2021年人口普查數據分析各區不同的特點,多角度分析為甚麼垃圾徵費會遭到反對。

Powered by Esri

香港本身不同地區之間在經濟, 人口, 自然環境, 工業化程度等不同因素上差異十分之大. 如在推行環保時無法照顧到每一區的需要, 勢必會引起許多問題. 為什麼這麼說呢? 以下我們將從幾個角度切入, 以直觀的數據展示更好的說明問題.

點擊按鈕, 查看來自各區的垃圾在組成和類型上的巨大差異.

目前, 普遍屋邨與屋苑的家居廢物以居民所居住樓層的垃圾房收集,若有住戶不遵守指示並難以追究. 工業或商業建築也有其相對應的垃圾收集方式.

然而, 香港存在數量不少的“三無大廈”, 這些大廈沒有管理署, 業主立案法團或是居民組織, 在這些建築中也難以組織環保行動. 這無疑會造成不少垃圾徵費的執行困難.

右圖是“三無大廈”在香港各區的分佈. 可見其在香港的分佈極不均勻, 而在一些“三無大廈”相對密集的地區, 環保政策將遇到更多的執行問題.

如今香港面臨人口老化問題. 老齡化人口持續增加,人口老化嚴重,主動回收廢物的市民怕是寥寥無幾,特別是長者,當中不少人行動不便,未必願意專程到回收點丟棄廢物。也有不少不熟悉使用網絡接收資訊,連回收點在哪也不清楚.

相對於青年人與中年人, 老人的環保意識相對更為薄弱, 未必能理解政策, 環保與徵費制度的關聯與好處. 而各區的老年關愛支援, 也未必能夠幫助到每一區的老人們.

點擊按鈕, 查看各區的老年人口比例與老年人支援服務情況.

因為語言不同而造成的溝通問題也可能影響環保的推行. 香港有位數不少的少數族裔人口, 其中相當並不具備流利的中文或英文能力.

然而, 香港甚少有以非中文與非英文為主要語言的新聞和網頁, 這使他們獲得政策與環保資訊的難度大大增加. 若要在非華語人士間推廣環保, 相信需要付出更多時間和精力.

在香港, 少數族裔和外籍人士大多聚集在某幾個特定街區.

三无大厦居民多為貧困人口, 但需步行不短的距離棄置垃圾, 因為政府大型垃圾箱未必就在樓下. 這無疑大大減少了他們的回收動力.

而回收箱/绿在區區回收點嚴重不足,人們的回收動力又不大,不少人未必願意專程到回收點丟棄廢物。也有不少人對相關資訊並不了解, 連回收點在哪也不清楚。回收點是否足夠便利因而十分重要.

點擊按鈕, 查看各區的回收設施情況.

而除此之外, 經濟狀況也成為環保推行的考慮. 香港有不少舊樓住戶收入偏低,沒有多餘金錢購買綠色垃圾袋/$11垃圾標籤棄置垃圾. 而香港貧富懸殊, 在不同區的經濟情況也相差甚大, 例如港島的經濟情況, 就明顯比其他部分區的整體經濟負擔能力要強的多.

在看到這些數據的差異後, 我相信各位也能明白為什麼在不同區推行環保會遇到不同困難, 因而必須要根據地區屬性進行方法上的調整.

以下, 我們利用人口普查數據和不同的公開數據, 為大家分析香港十八區各自的人口數據和垃圾數據, 以及這十八區不同特點對在其中推行環保會帶來的阻力和挑戰.

以下, 我們利用人口普查數據和不同的公開數據, 為大家分析香港十八區各自的人口數據和垃圾數據, 以及這十八區不同特點對在其中推行環保會帶來的阻力和挑戰.

中西區

中西區有較多人口無法閱讀中文, 為全港第二高, 達21.7%, 相對之下則有較高的英文普及率, 僅有18%人口無法閱讀英文. 區內人口組成方面, 種族十分的多元化, 有不少印度人, 日本人, 韓國人, 以及大量菲律賓人, 其中不少為外勞. 少數族裔的人口佔超過全區人口的百分之十. 這意味著需要更多針對性宣傳以打破語言和種族的隔閡, 才能取得民眾支持. 

而中西區值得稱道的一點是其為數眾多的回收站點. 區內共有472個不同回收站點, 為十八區之最, 十分的便利了居民回收各類垃圾. 這在某種程度上舒緩了中西區嚴重的三無大廈問題. 中西區共有高達393座缺乏管理的三無大廈, 與深水埗同為全港最多. 建議在中西區推廣環保與垃圾徵費時, 應善用區內豐富的回收設施, 並提供指引以舒緩三無大廈棄置垃圾困難的問題. 

中西區人口整體老年化程度不高, 整體經濟水平也不低, 區內低收入家庭但百分比為全港最低, 相信對環保措施接受度較高.

只要解決中西區存在語言文化不同與三無大廈的問題, 垃圾徵費計劃實施的難度便會顯著下降. 唯中西區和其他區有所不同之處是其垃圾組成較為平均, 工商業垃圾佔比不低, 於該區推行政策時, 或許應更多的參考業界的意見.

成功指數: ****

東區

東區長者眾多,佔全區人口的23.36%,佔比為十八區中最高,所有選區均有多於五分之一的人口是長者(65歲或以上)。雖然如此,但東區學校較多,教育、宣傳較為豐富,兒童和青少年易於接收資訊。

另一方面,東區的三無大廈數量較少。相信在政策執行上沒有太大的問題。

長者較多的選區多以公營/政府資助性房屋為主,大多數住宅有升降機接載,相信下樓回收難度不大。

垃圾組成方面,東區的家居垃圾佔全區垃圾逾七成,遠高於工商業和裝修垃圾。

成功指數: *****

離島區

在香港十八區中,離島區尤為特殊,其佔地甚大之餘人口分佈稀疏,不少聚集點都頗為偏僻,環保設施較少,交通並不方便。其人口亦為十八區中第二少. 不過,近年推行明日大嶼計劃,填海造地,興建新市鎮,其人口呈上升趨勢。有鑑於此,更是應該在現階段提前做好環保與綠色市鎮相關規劃,打好日後建造綠色都會的基礎。

離島近年不斷發展建設,也帶來大量建築垃圾,佔離島總垃圾量的五成之上,為全港最高。這些垃圾的棄置也由此成為問題。建築廢物的處理也需遵循規則,入閘並繳費。考慮到離島獨有的遠離城市的生態環境,如何訂立一套成熟的機制處理這些大量建築廢料並不污染環境會是在離島開展環保工作的重大挑戰。

而離島的人口組成相對各區更為複雜,新市鎮如東涌北,愉景灣人口偏年輕,老年人佔比不高,長洲,坪洲卻有超過五分之一的人口為老年人。而這些島嶼上回收設施較少,本身較難獲取外界資訊, 監管也較難。需要更多宣傳工作和支援配合, 方能使垃圾徵費更順利推行。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離島區有不少外籍人士居住,其華人人口佔比為全港最低,如離島的印度人口佔比便是全港最高。或可考慮在印度人群體件做針對性宣傳, 以提升計劃的居民接受與認可度。

離島各個片區垃圾成分,人口結構和地理位置皆不盡相同。建議採取更彈性的措施,並考慮趁發展初期預先規劃好環保規劃。

成功指數: ***

九龍城區

九龍城區作為其中一個較多中小學的地區,主要的垃圾來源之一是家居垃圾。由於區內亦有不少翻新工程進行中,另一主要的垃圾來源便是建築垃圾。

九龍城區區內學校甚多,因而教育方面的推廣和宣傳也絕對足夠,其中不少學校有參與綠色校園計畫,培養學生對環保的認識和教導正確處理垃圾的方式,對在區內推行計劃應有正面作用。學校也可加強教育學生源頭減廢,以達致長遠成效。

區內共有341座三無大廈,沒有管業處,政策實行會較為困難。因此入屋宣傳的力度需要加強,否則住戶未必能完全明白垃圾徵費的詳情,關愛隊人數亦需因應這情況而增加,目前263人的關愛隊未必能應付入屋宣傳的工作負擔。

九龍城區亦被稱為「小泰國」,區內亦較多小數族裔人士,其中無法閱讀英文的非華語人士百分比為27.2%,政府在宣傳方面除了需要加大力度外,亦要運用其他在小數族裔人士間常用的語言,以達致打破語言障礙的目的。

該區的老年人比例在十八區中亦比較多,佔20.08%,因此政策在推行上亦要照顧長者的需要。例如將回收設施設於方便他們棄置垃圾的屋邨內, 並提供更多指引。

成功指數: **

葵青區

葵青區老年人口相對較多,僅次於東區及黃大仙區,同時學校衆多,政府宣傳較爲常見。

人口老化較爲嚴重的小區較集中於葵涌諸多山上(包括荔景山、北葵涌、中葵涌)及青衣島的公營房屋,當中荔景邨及青盛苑、長康邨最爲嚴重,長者佔逾三成,兒童及青少年只有不足百分之十。其余的公共屋邨大多也有約四分之一長者。

頗爲特別的是,不少小區均設有環保回收站(北葵涌除外),全區人口密集的葵芳卻只有一個流動回收點(葵芳邨雖有一個,但距離葵芳廣場、新都會廣場甚遠,距離葵興較近),對樓下沒有綠在區區回收點的北葵涌住戶而言較爲不便,政策對該帶成效相信較低。

成功指數:****

觀塘區

觀塘區住宅帶多集中於山上,民生措施無論是街市、社區中心也多集中於山上。相反,觀塘市中心則以工商業大廈為主。

住宅區方面,人口老化最為嚴重的是藍田山的廣田、德田,以及觀塘樂華邨一帶,老年人口達該帶總人口的三成,樂華一帶更接近三分之一。和樂邨及牛頭角上邨的長者數量也接近該帶人口的三成。兒童及青少年只佔這些地區人口不足一成。相信垃圾徵費成效不大。

至於四順(即相鄰的順天邨、順利邨、順安邨及順緻苑),該帶也有不少長者,但順利邨設有綠在區區回收站,對四順住戶而言較為方便。

其餘小區的老年人口大多佔20-25%。

另一方面,近年落成的安達臣新區(安達、安泰)的人口分布有異於其他小區,兒童及青少年佔約五分之一。惟該處前往綠在區區回收站較為不便,回收效果未必理想。

觀塘區三無大廈數量則偏低。相信垃圾徵費若要成功, 執行上沒有太大問題, 但遊說老年人支持則會至關重要。

成功指數: ***

北區

北區的主要垃圾排放是工業垃圾,佔逾五成,主要因為人口密度相對較低和有較多工業區。

該區的老年人數也相對較少,大約只占該區人口的17.94%,可是該區的關愛隊人數較少,只有大約200人,這導致關愛對隊員和老年人的比例達到了1:272。此外,該區的三無大廈數量也很多,有超過310棟。

可是,北區部分小區仍有較多老年人口。當中要數最嚴重的是毗鄰粉嶺站的祥華邨,長者佔27.5%,毗鄰上水站的彩園邨也有四分之一的老人,部分地區諸如華明邨、天平邨有較少兒童和青少年,只有不足百分之十。

樂觀的是,幾乎每個小區均有至少1個綠在區區回收點(鄉郊除外),人流集中的上水站一帶(包括石湖墟)更是有3-4個回收點,就連被稱為【孤島】的皇后山也有一個環保回收站。不過,北區鄉村數量眾多,要在諸多鄉村中設立流動回收點有一定難度。

相信政府只要在北區諸多鄉村多加宣傳,就能大致更好效果。

成功指數: ***

西貢區

西貢區可分為幾大區: 寶林及坑口、尚德、調景嶺、將軍澳南、百勝角及康城、西貢市中心、鄉郊各村落。

寶琳及坑口(下稱坑寶): 坑寶不少公營房屋面臨人口老化日趨嚴重的問題,當中以寶琳山上的翠林邨和寶琳站對面的寶林邨最為嚴重,長者分別佔29%及26%,兒童及青少年各只佔8%。寶琳新都城設一個環保回收點,而坑口站旁則設一個流動回收點。相信還算方便。

尚德: 尚德邨人口長者比例不算多。邨內更是設有環保回收站,極為方便。惟兒童及青少年人口偏少,約只有百分之八。宣傳或有不足。

調景嶺: 人口老化不嚴重。有趣的是,一個調景嶺竟有2個環保回收站+1個流動回收點,極為方便。

將軍澳南: 不少為私人住宅(怡明、雍明除外),寶邑路以南近海旁更有不少豪宅如天晉、藍塘傲,有較多年輕人。將軍澳站西北面設流動回收點,惟距離海邊的豪宅較遠,成效有待觀看。

百勝角及日出康城: 長者人口只佔約一成,兒童及青少年更是佔超過15%。然而不設任何綠在區區回收點,加上交通不便(日出康城雖為鐵路上蓋,但鐵路班次非常疏落,大部分時間10分鐘一班),住戶收入不俗,回收動力不高。政府需在此帶設置回收點,增加居民回收意欲。

西貢市中心: 雖然偏離市區,但市中心海旁設環保回收點,頗為方便。

各鄉郊村落: 包括井欄樹、清水灣和西貢諸鄉村(坑口以北村落也包括在內)。地處過於偏僻(尤以北潭涌為甚),難以接收政府宣傳。

成功指數: ***

沙田區

沙田區覆蓋範圍甚廣,部分小區的發展年份相距甚遠。因此,各小區的人口狀況截然不同。

沙田圍站、以及大圍新翠邨一帶的長者最多,長者佔該帶人口超過三成。兒童及青少年卻只佔8-9%,人口老化最為嚴重。住戶接收資訊難度普遍較高,相信政策推出後對該區成效較低。

此外,顯徑、大圍站以北、秦石、新田圍以及恆安一帶也同樣有較多長者,至少佔這些地方人口的四分之一。未成年人士也普遍較少,佔比低於一成。

相反,火炭、水泉澳及馬鞍山區(恆安、耀安除外)則有較多學生,長者較少。當中部分選區的學生佔該區人口超逾兩成,長者卻只佔不足十分之一。懸殊之大絕無僅有,馬鞍山部分選區只有百分之七的住戶是長者。這些地方的居民較易從網絡/新聞媒體接收資訊,相信成效較高。

此外,沙田區的綠在區區回收點也集中於馬鞍山一帶,人口老化最嚴重的沙田圍卻連一個都沒有,對該區住客實屬不便。或許日後可以考慮在這些位置增設回收站。

值得留意的是,沙田全區的三無大廈僅有3座,遠低於任何一區。這大大減低了貧困住戶難以棄置垃圾的問題。

成功指數: ****

深水埗區

深水埗區與眾多區一樣,家居垃圾為該區垃圾的主要來源,佔逾七成。

而且該區的家庭按月收入少於10000元為十八區中第二多,站23.02%,垃圾征費會令這些家庭的負擔大大增加。或可考慮降低對這些低收入家庭的垃圾費用並進行一定的補貼和支援來減輕對他們的經濟影響,並提升獲接受度。

該區的人口老化也比較嚴重,老年人口的占比超過兩成,但是關愛隊人數卻只有290人。平均每個關愛隊隊員負責超過280位老人,這或會令老年人對垃圾征費的認知不足,從而導致政策的推行阻力增大。

深水埗的普遍使用語種為中文而非政府文件常用的英文,其英文使用率在全港也偏低,政府應考慮使用更多中文宣傳材料提升環保認識。

該區的三無大廈數量和中西區一樣是全港最高,有393棟,政府在該區的宣傳力度要加大,或可可以增派人手進行入戶宣傳以及為有需要的人提供幫助。

成功指數:***

南區

南區人口较集中于香港仔一带,民生措施包括回收點也多在香港仔,香港仔街市内更設有環保回收站。

南區長者相對其他區而言相對眾多,占全區人口的五分之一。

其中人口老化嚴重的小區以公營房屋为主,当中以利東邨最为嚴重,长者佔近三分之一,較難接收資訊,儿童和青少年不足百分之七。其余公營房屋也有至少四分之一的长者,以及不足一成的儿童及青少年。

相反,私人楼宇/屋苑(置富除外)较少老年人口,這些小區的未成年以及老年人口普遍各佔百分之十五左右。

南区淺水灣,赤柱及石澳這些偏遠地區则更少长者,更多未成年人。惟淺水灣,石澳没綠在區區回收站,且交通不便,政策对此區成效很有可能比人口老化最嚴重的利東邨更低。

三無大厦较少,僅68座,相信政策執行上没有太大的問題。

成功指数:**

大埔區

大埔區可分為5大區域: 廣福道、運頭塘、大埔中心(包括富亨)、太和及舊墟、西貢北及大埔鄉郊。

廣福道: 相信為三無大廈集中地(大埔墟一帶),大埔區有235座三無大廈,近寶鄉橋有環保回收站。東面廣福邨、北面寶湖花園人口老化頗為嚴重,長者佔28%,未成年人士只有7%。

大埔中心: 大埔區除大埔墟以外另一個人口集中地,也是流動回收點集中地,大埔超級城上蓋為私人樓宇,人口老化不嚴重,但附近的大元邨、怡雅苑、富善邨有較多長者,佔逾四分之一,北面富亨邨也頗為嚴重,這四個屋邨的未成年人數偏低,只有7-8%。

運頭塘: 村屋較多(運頭塘邨、新達除外),地理位置較偏僻,有些村落距離回收點甚遠。

太和及舊墟: 太和邨較少兒童和青少年,約一成,北面附近(翠怡花園地下)有環保回收站,舊墟則較多未成年人,與長者各佔14%。

西貢北及大埔鄉郊: 包括林村、九龍坑、大美督、大埔滘、泥涌。人口老化輕微,以鄉村為主,除泥涌十四鄉一帶有豪宅之外均以村屋為主。這些地方交通大多不便,回收動力一般。

大埔區英文使用率是全港最低, 相反中文則最第二高。在該區宣傳與提供指引時應以中文而非政府文件常用的英文為主。

綜合而言,大埔區部分地區老年人口比重高,而且有不少交通不便的村屋,或可考慮在這些地區增加回收設施提升回收動力。

成功指數: ***

荃灣區

荃灣區人口老化的程度相比其他區較低,兒童及青少年人口較其他區高。

然而,本區東北部公營房屋人口老化頗為嚴重。當中最嚴重的是石圍角邨和象山邨,長者佔超過四分之一甚至接近三成,未成年者僅不足一成。

除此之外,荃灣西約(即灣景、麗城)以西多為交通極為不便,距離市區偏遠的住宅區,尤以汀九為甚,不僅交通不便,住宅也多為別墅,住戶普遍較為富裕,因垃圾徵費而主動回收的可能性頗低。

深井、青龍頭也有不少老舊村屋,村民普遍從外界接收消息的能力甚低,較難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政府的宣傳。

如何在這些偏遠點位推廣環保和垃圾徵費會是一個挑戰.

有趣的是,荃灣區一共5個綠在區區回收點中,只有一個回收流動點位於較為偏遠的深井(荃灣區偏西),其餘4個均分布在荃灣市中心/荃灣西站一帶。此設計對於大多會聚集於荃灣市中心的荃灣區住戶而言,相信也算方便。估計成效不俗。

成功指數: ***

屯門區

屯門區老年人口達到19.33%, 較多的地區分佈於以下小區: 山景大興、安定友愛,其次為碼頭區蝴蝶邨和屯門西北良田寶田區域。安定友愛長者佔28%,山景邨和大興邨則佔四分之一,這兩邨裡面每邨各設一個流動回收點;安定邨、友愛邨一帶則有環保回收站,頗為方便。

至於西北的良田建生一帶,兒童及青少年只有不足一成,但也有一個環保回收站。蝴蝶邨有超過四分之一為長者,附近美樂花園有一個流動回收點。其餘大部分小區均設有流動回收點/回收環保站。

惟掃管笏、小欖一帶沒有任何綠在區區回收點,住戶回收動力可能略低。可能有需要在這些區增設更多支援與指引,並提供更多環保設施。

屯門區的外語人士並不多,相信政策推行不會遇到太多語言障礙。唯該區低收入家庭數量對比其他區更多, 有高達12.85%家庭低於HKD6000。政府可考慮根據不同收入的人士徵收相應的費用,以減輕對低收入人士的影響。

屯門區只有不足40座三無大廈,相信是因為新市鎮的緣故,這些三無大廈集中於屯門站對面,鄰近屯門市中心,相信政策執行上難度不高。

成功指數: ****

灣仔區

灣仔區的垃圾來源則多為家居與建築垃圾,工商業垃圾較少。而其老年人口多於全部人口的五分之一,就全港而言偏高。如何在老年人中宣傳環保會是一個挑戰。

區內的回收箱相對充足,唯多靠近沿海一帶,對居住在靠山地區的住戶未必足夠方便。這些住戶未必有足夠動力參與回收。

區內三無大廈較密集,有近兩百座,在政策執行上,或會遇到一定困難。

除此之外,灣仔擁有全港最高的印度尼西亞人佔比,超過百分之三的人口是印度尼西亞人,還有全港最高的菲律賓人口, 高達9.5%。其中部分為外勞。其無法閱讀中文人士的比例亦是全港第二高,僅次於離島區。無法閱讀中文人士的比例則是全港第最高。而與之相對的,灣仔區無法閱讀英文的人口比例為全港最低。在該區推廣環保和垃圾徵費時,或可考慮以加大英文宣傳的力度,並在印度尼西亞人與菲律賓人群體中間做宣傳,確保他們能夠接觸到相關資訊。

成功指數: ***

黃大仙區

黃大仙區的主要垃圾來源和許多其他區一樣,也是家居垃圾。其工商業垃圾和建築垃圾量俱不多。區內共有49座三無大廈,或會對執行政策造成一定影響。

黃大仙區的人口老化問題並不樂觀。其老年人口高達22.96%,為全港第二高,僅次於東區,尤以樂富和彩虹兩個片區為最甚。一些屋邨小區如宏照 / 宏亮樓有高達三成的人口都是老年人。區內的老年人關愛隊也數量不足,比例達到1:300. 住戶接收資訊難度普遍較高,相信政策推出後對該區成效較低。

更加令情況憂心的是,區內的環保設施嚴重不足。其三色回收桶和回收中心的數量放眼全港都甚低。

要想在區內推行環保,首先便必須盡快提升垃圾回收設施的普及率,至少確保大部分屋邨下有著便利的回收設施,並提供更多指引。否則成效恐怕不高。

成功指數: **

油尖旺區

油尖旺區與眾多區一樣,家居垃圾為該區垃圾的主要來源,佔逾五成。

而該區的家庭按月收入少於6000元為18區中最多,有27,536人,佔該區若一成人口。若垃圾徵費推行,低收入人士便會面臨更大生活負擔。政府可考慮根據不同收入的人士徵收相應的費用,並提供更多支援,以減輕對低收入人士的影響,避免加重其經濟負擔。

該區亦是不少非華語人士的居住地,主要為印度人。其中,無法閱讀英文的非華語人士百分比為24%,因此政府在宣傳方面亦可加入印度文及其他除中英文外的常見語言為其中一種語言,以達致更全面地宣傳推廣垃圾徵費措施。

該區的三無大廈總數在18區中排第三,僅次於中西區和深水埗區,有386棟。這想必會對政策實行造成一定困難, 政府有必要加強監管並思考對策。

而該區的關愛隊人數只有228人,遠遠不能應付入屋宣傳和為居住在三無大廈的人士提供協助的需求,因此政府在推動加強宣傳時可讓環保署人員聯同關愛隊一同行動,增加宣傳效率和為有需要人士提供協助。

成功指數: ***

元朗區

元朗區长者占比为十八區中第二低,只占15.02%。

部分小區只有不足百分之十的老年人,包括元朗形點、元朗南十八鄉,以及天水圍北天恒、濕地公園一带。所有小區的長者都佔少於四分之一,只有少數區域有超過五分之一為長者。

另一方面,元朗區三無大廈數量頗多,有二百多座,相信集中於元朗市中心。

綠在區區在元朗、天水圍、洪水橋設有多個流動回收點,並於元朗大馬路一帶設兩個環保回收站,對於衣食住行大多依靠元朗大馬路/市中心的元朗區住戶而言有較大的動力參與回收(尤其錦田、八鄉、新田、米埔沒有足夠的基本生活配套,居民本來就非常依賴元朗市中心),對於三無大廈的住戶們也頗為方便。惟鄉村人口眾多,住戶較難直接在家/樓下見到宣傳,需要多一點時間才能見到成效。

成功指數: *****

結語

在實際推行垃圾徵費時,政府可考慮因應各區不同收入人士而微調徵收的費用,一方面減輕基層市民的負擔,另一方面能向真正較富有或產生較多廢物的人士或團體徵收較多費用的費用,以達到平衡各階層的需求和政府的施政。

政府亦可考慮在宣傳垃圾徵費時,除了可在海報上印刷多種語言和以多語言播放電視廣告,亦可讓入屋宣傳不限于中英文,政府可邀請會多種語言的義工聯同政府相關部門人員和各區的關愛隊上門宣傳,主要針對非華語人士、三無大廈的居民以及長者,根據他們的需要提供協助,以達致更有效、更全面的宣傳以及為市民解惑。

除此以外,政府亦應在各區設置更多環保相關的配套設施,如綠在區區回收站、廚餘回收機,亦可多進行外展回收服務。

綜觀而言,各區都有不同的特點和相應的需要,「一刀切」的政策並不適合用於垃圾徵費上,垃圾徵費的目的旨在推動源頭減廢,因此必須確保此措施的成效,政府應盡量貼合各區的特點和整體社會人口老化的趨勢,在各區推廣這政策和真正實行垃圾徵費時作相應的微調,以確保垃圾徵費能在全港各區行之有效,有顯著的成效。

Thanks for Reading

Credit

Arcgis Online & Es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