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漫遊筲箕灣

筲箕灣位處港島東面,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社區。筲箕灣早期是一個天然的避風港,自開埠以來有漁民聚居。筲箕灣同時位處維多利亞港之東面入口,因此亦富有軍事戰略價值的地區。戰後社區變化很大,加速了社經發展。今日,讓我和大家漫遊筲箕灣,了解背後的歷史文化。

1

慈幼學校

你們認識它嗎?它就是我就讀的小學─慈幼學校,至今已經有70年歷史,見證著時代的變遷。

藉着學校的一份新春假期習作 — 東大街專題研習,老師帶出了本土文化保育的重要性,令我想進一步了解本區的歷史文化。

2

明華大廈

明華大廈建於1962至1963年間,是筲箕灣第一個公共房屋區,起初名為「筲箕灣新村」,其後以何明華會督之名,命名為「明華大廈」,解決了戰後木屋區人口密集的問題。

2018年政府決定分期重建明華大廈,於2021年完成重建為新的第1、2座,而其餘各座的重建工程亦陸續展開,繼續為市民提供舒適的安樂窩。

是次的重建計劃,較原有屋邨提供多700個單位。有見及此,我認為政府應多加強舊式公屋的重建計劃,進一步縮減市民輪候公屋的時間。

3

筲箕灣電車總站

自1904年開始,電車開始於港島行駛,見證著香港百年的發展。而東行線的總站,就位於筲箕灣東大街。

每日大約有20萬市民乘坐電車,雖然車程較耐,但電車可減低港島交通擠塞的問題,而且減少廢氣的排放,具香港本土文化特色的交通工具應永久保留。

4

城隍廟

二級歷史建築,建於光緒三年(一八七七年)。

從前,廟宇作為社區中心,居民進行生養死葬和訴訟等活動。

今日,等我帶大家利用VR360 入去參觀啦! 你還可以參觀東大街其他景點!

5

天后古廟

二級歷史建築,此廟是在一八七四年遭風災後重建的,曾分別於光緒二年(一八七六年)、光緒二十八年(一九零二年)、一九二零年、一九四八年及二零零五年進行維修工程。廟的地面較公路為低,那是水平面,公路後來填高了,故入廟時要往下走。

6

譚公廟

全港最古老的譚公廟,三級歷史建築,興建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

「二進式」:即由兩幢獨立相連或並排的建築物組成。

譚公誕與佛誕在同一天,每年四月初八街上舞龍舞獅、民俗舞蹈、飄色隊伍等巡遊賀誕,吸引大批市民駐足圍觀。

7

海防博物館

香港海防博物館前身是軍事要塞「鯉魚門炮台」,建成於 1887 年。修築有中央砲台、反向砲台、西砲台及渡口砲台等多座砲台,配合 18 座地下防空洞,以及位於岬角海邊,配合當時世上威力最大的布倫南魚雷發射站,組成守護維多利亞港的橋頭堡。

8

鯉魚門公園

鯉魚門公園前身為軍營,曾經在 日軍入侵香港 期間被攻佔,二次大戰後,英國軍部同意進一步削減軍事用地,軍營最後於1986年停用,轉交政府規劃發展。

而我身後的舊鯉魚門軍營於二〇一六年列為古蹟,是簡約古典風格的建築。

9

後感

感謝地理空間實驗室舉辦這次活動,讓我們運用空間數據共享平台,獲得更多空間數據和資料, 幫助我完成了這次筲箕灣的歷史和新發展探索之旅。希望有更多人一起共享空間數據,探索更多筲箕灣有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