筲箕灣歷史古蹟之旅

透過歷史古蹟之旅增加對筲箕灣的認識

筲箕灣城隍廟

譚公廟(譚公仙聖)

1

筲箕灣天后古廟

相傳天后小時候天資聰穎,喜誦經禮佛。長大後,有預測天氣變化的異能,救了不少出海的漁民。二十九歲時登上福建湄州一個山峰,自此便不見蹤影,有說是羽化登仙。鄉民以為神象,因此立祠奉祀。天后之後便於漁民心裡寓意著出海平安、漁獲豐收的象徵。天后亦是閩民族天后的信仰。由於香港初期以漁業為生,而筲箕灣本是一條漁村,當地漁民集資興太后廟,因為漁民及航海者祟拜天后,認為天后能保佑眾人出海平安,故在筲箕灣興建了天后古廟。

筲箕灣天后廟建於1873年,原有廟宇約建於19世紀初期至中期,因為曾遭颱風摧毀而於原址重建。1946年3月21日,該廟因為在阿公岩的一次彈藥庫爆炸而嚴重損毀,所以於1948年曾大型重修。

2

譚公廟(譚公仙聖)

該廟背山面海,風水殊佳。清代成廟時其環境極為優美,廟內光緒年間的碑刻記載-「則見廟枕山涯,門臨江溪,右達鯉魚門之水,前朝龍洞之峰」。堪輿家認為筲箕灣有龍脈直沖九龍,此廟正枕於其上。至於內部間格則為常見的「二進式」,即由兩幢獨立相連或並排的建築物組成。廟內文物包括清代的神樓、對聯、銅香爐、八寶、銅鐘及匾額等,極具觀賞價值。廟前的巨石傳說為譚公的寶印,據說已擺放於該處近百年。筲箕灣譚公廟興建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往後曾多次重修。華人廟宇委員會更於2002年依原規格重修。現已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日軍於當天入侵香港,日軍在12月12日攻佔九龍並伺機渡海進攻香港島。香港島守軍與日軍經過數天炮戰後北角油庫中彈起火,日軍於是趁守軍的觀察視野受濃煙所阻,在12月18日出動突擊艇渡過維多利亞港在筲箕灣登陸,根據英軍的日誌記載,日軍的登岸地點正就是當時仍在岸邊的譚公廟,而譚公廟更被日軍用作臨時指揮中心。

3

香港海防博物館

常設展覽設在山嶺上的鯉魚門堡壘內,由窖室改建的11個主題展覽廳組成,展示自唐代以來香港的海防和軍事變遷,以及香港抵禦日本侵華的歷史。它們展出種類豐富的展品,輔以文字及圖片說明,加上多媒體視聽節目,讓觀眾對香港海防歷史有進一步的認識。

香港海防博物館是本地唯一以軍事為主題的博物館,由舊鯉魚門炮台改建而成,座落於鯉魚門海峽的岬角上。博物館現已完成大型更新工程並重新開放,予公眾免費入場參觀。更新後的博物館為常設展覽及史蹟徑注入了更多多媒體元素,以新穎的演繹手法和主題形式,訴說獨特的香港海防故事。

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在抗日戰爭及日本佔領香港期間,擔當重要的抗敵支援角色,對抗日戰爭取得勝利有著重大的貢獻。香港海防博物館籌辦系列節目活動,包括專題講座、巡迴展覽、實地考察及微電影播放,加深巿民大眾對香港抗戰歷史和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的認識。

4

玉皇寶殿

原為福德祠(即土地廟),建於光緒三年(一八七七年)。由於香港島以往沒有專門供奉城隍的廟宇,因此華人廟宇委員會於 1974 年在該廟旁興建一座相連的祠堂供奉城隍,改稱「城隍廟」。筲箕灣城隍廟於2010年2月4日確定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是該區居民甚為重要的祭祀場地。筲箕灣城隍廟除了供奉城隍,還同時祀奉土地、五通神、觀音及齊天大聖,故曾易名為「五通廟」。

5

金華街街市

筲箕灣街市是一個露天街市,位於金華街,所以又名金華街街市。雖然它一定不是唯一一個露天街市;但對港島東的街坊來說,這個出現了差不多四十年的街市,已成了他們生活的一部份,別具意義。從《水上人家筲箕灣》一書記載,這街市是一個不在現代規劃建築底下的街市,總好像比現在一般在市政大樓裏的街市多一份活力。而有趣的是,中間的小販檔位多是一檔租了多個檔位擺賣,而外圍的舖位呢,卻出現「劏舖」 的情況 - 即一個大舖位中,有幾個檔口存在,買肉、買魚,各有一兩檔,分擔昂貴的舖租 – 相對來說,小販檔位便宜得多,自是可以一檔租多個位,相映成趣。

6

東大街美食

筲箕灣東大街堪稱「美食木人巷」,連同附近街域小店,可說是卧虎藏龍、高班之選!既有紮根數十年的經典食肆亦不斷有創業精英插旗上戰場如低調高手雞蛋仔、小食皇無骨炸雞等等

1.低調高手大街小食 雖然在米芝蓮中落敗,但早已成為民選no.1雞蛋仔,連《十二道鋒味》謝霆鋒推介之餘更拜師學藝令其成為星級推介,難怪開業以來一直排長龍,筆者有幾個台灣來港的朋友專程來試食,都讚外脆內軟,更重要是有蛋香同奶味,就算排了差不多半小時才買到也是值得的。 2. 印尼沙嗲屋串燒 與街坊搭訕才知道,原本筲箕灣有兩個街邊沙爹小食攤檔,廿幾年來各有捧場客,及後其中一間結業,街坊早已食慣沙爹串燒,亦令剩下的這一間人氣更強。老闆是八十年代來港的華僑夫婦,由街頭搬入舖多年,憑其獨家帶甜的沙嗲醬,吸引了街坊的味蕾,成為學生們放學的小吃,亦是附近街坊晚上宵夜的好地方。

3.小食皇 台式雞扒好味定韓式炸雞吸引,香港人一定要「撐」香港炸雞,事實這款無骨炸骨的確出色。人手幫雞中翼去骨,配帶微微五香味的秘製醃料,不過筆者認為成功因素是即叫即炸,送到客人手上前最後一刻灑些椒鹽粉,食入口仲保持熱辣香口,咬外肉汁依然豐腴,無骨落地方易食,一口氣吃完四件又想再買過。

7

筲箕灣城隍廟

原為福德祠(即土地廟),建於光緒三年(一八七七年)。由於香港島以往沒有專門供奉城隍的廟宇,因此華人廟宇委員會於 1974 年在該廟旁興建一座相連的祠堂供奉城隍,改稱「城隍廟」。筲箕灣城隍廟於2010年2月4日確定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是該區居民甚為重要的祭祀場地。

8

筲箕灣電車總站

筲箕灣總站是電車系統中最東面的總站。人們有時又稱此站為東大街總站,因為此站位於東大街街尾。該站為東區兩個電車總站之一,提供前往其他電車總站的電車路線服務。1904年電車通車時,筲箕灣總站位於銅鑼灣至筲箕灣的單線路段的東面盡頭,筲箕灣道與現柴灣道交界。電車到達終點後會採用類現時倒叮的方式將電車調頭。1929年,電車線延長至現址,並設置了一迴圈,作為新電車總站。

9

富斗窟村

耀東邨及毗鄰興東邨所在地前身為木屋區,位於耀東邨現址的村落包括富斗窟村、南安坊村、教民村、淺水碼頭村等。在1987年,港府收地並且興建了耀東邨及興東邨。

10

極樂洞善堂

極樂洞善堂屬於耀東邨前身的富斗窟村,得到了保留。

11

福德廟

早於1887年,有居民在颱風過後於海邊拾得一尊福德公像,其後將該神像置於淺水碼頭村村口的一間細小棚屋內,被當地居民稱為南安坊福德祠。

1937年,殖民政府打算發展南安坊一帶,福德祠便從筲箕灣道街尾附近遷至柴灣道。

1959年,政府指廟宇因丟空多時而失去原有的宗教功能,對廟宇所在的地段行使「放棄租住權契據(租約)/土地歸還契約(土地)」,將該地段還原為官地。

1965年,政府打算清拆福德廟並將福德公遷往筲箕灣東大街的福德祠(今 筲箕灣城隍廟 ),但遭南安坊坊眾反對。

1968年,南安坊坊眾會去信筲箕灣街坊福利會,代為向政府申請撥地重建福德祠,而政府亦撥出愛秩序村山坡予坊眾建廟。最終福德廟於1970年1月落成開光,並於同年11月向華人廟宇委員會註冊。

12

張飛廟

1981年觀音誕,居民鄭興陪同患病的弟弟鄭寶義前往山坡上的觀音廟參拜,弟弟突然被神靈附體,他自喟是擁有「不同姓氏、不同性格、不同面孔」的三兄弟之一,並指只要他們設壇供奉,他便能讓鄭興的弟弟康復。後來鄭興推斷是張飛降臨,漁民出身的他便把賴以為生的船隻賣掉,得款14萬元,最後在1982年於福德廟範圍興建了全香港唯一的張飛廟。此外,廟宇地上設有紀念碑描寫張飛與鄭寶義的故事。

13

劉備廟

其後,有居民認為既然有關帝廟和張飛廟,倒不如再興建劉備廟,於是鄭興發動籌款,最終劉備廟於1993年建成 。

14

𤠣王廟

原來每年中秋翌日都是猴王誕,走入秀茂坪這座大聖廟,猴王尊像身穿袍服,雙目炯炯有神,莊嚴地望著拜祀的人。

孫悟空相傳是仙山一隻由靈石化成的猴子,不久成為中國民間信仰,早在宋朝已有猴王廟建在今天福建福州;其實比小說《西遊記》的孫悟空在明朝取西經更早出現和受人供奉。 據曆書記載,孫悟空的誕辰是農曆8月16日,故信眾於這天賀誕。

上世紀60年代初大批新移民從內地來港,政府把部分人安置在秀茂坪徙置大廈。他們當中多是鶴佬人和潮州人,因不諳廣東話,難以融入香港,區內社團為團結鄉里,於是在附近興建特色廟宇,讓他們供奉家鄉的神明,其中大聖廟在1968年建成,是區內歷史最悠久的廟宇,後來附近更有條村命名為「大聖村」。

本次比賽后我們的感受:

:我認為筲箕灣天后古廟是我最深刻的古廟之一。內有天后娘娘和更多不同傳統人物的雕像,相信是不少筲箕灣居民的童年回憶。

:筲箕灣擁有不同的寺廟,相信天后廟與城隍廟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廟宇。大家也可以到東大街嘗試很多不同的美食呢!

:我從小到大居住在筲箕灣,但我從來都沒有真正想了解過筲箕灣的歷史古蹟和獨特的文化。在這次的比賽裏,我真是獲益良多!

:透過這次比賽,令我對筲箕灣——我長大的地方所擁有的歷史變得更為熟悉。同時間,我與我的同學們的友誼也增進了不少,這次的比賽真是令我收穫了很多寶貴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