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家有塑嗎?
小小研究員與臺灣山林之謎
公園裡的新發現
臺灣黑熊
花蓮瓦拉米步道 @Greenpeace
金門歐亞水獺
金門斗門溪 @Greenpeace
臺灣水鹿
塔塔加鹿林山 @Greenpeace
黃喉貂
花蓮瓦拉米步道 @Greenpeace
櫻花鉤吻鮭
雪霸國家公園七家灣溪 @Greenpeace
調查結果
微塑膠的循環
微塑膠泛指體積少於 5 公釐的微小塑膠。 當塑膠製品進入自然環境之後,逐漸碎裂、分解,再變為微塑膠。 或是含有聚酯纖維等人造纖維的衣物和布料,經由洗滌、丟棄,釋出細小纖維,這些微纖維再隨著污水進入下水道,流入大海。
人類生活中產生的塑膠垃圾,包括大量的一次性包裝、塑膠袋、塑膠餐具和容器...等等。一般而言,可回收的垃圾會進入回收系統,無法回收的垃圾會會根據其特性進行焚燒或是掩埋。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廢棄物都能被妥善處理。
當人類製造的垃圾過多,連焚化場和掩埋場都難以妥善處理,這些垃圾很有可能流入河川、海洋...等自然環境中,成為大家淨灘常見的海洋污染。
流入自然環境中的塑膠垃圾,經過自然的風化、日照,逐漸破裂、分解,成為微塑膠。已有科學家在海鳥的胃裡發現微塑膠;我們日常食用的海鮮也很可能受到塑膠微粒的污染
微小的微塑膠甚至會進入大氣循環系統。
大氣中的微塑膠再透過降雨,回到地面。因此,即便是杳無人煙的山林,也發現了人為產生的微塑膠。
- 綠色和平是一個以科學研究、政策倡議與環保行動為核心價值的國際環保組織,在臺灣長年推動企業與政府減塑政策,訴求「源頭減塑」,終結塑膠世代!
氣候與環境教育專案
- Green Future氣候與環境教育專案是綠色和平為紮根未來世代,帶領青年學子認識並反思環境議題,培養青年對地球環境的關懷和使命感,成為守護地球家園的行動者。 開始學習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