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港的過往今來
The Port of Hualien
一百多年前,來自宜蘭的漳州人,為這片壯闊的地景取了「洄瀾」這個稱號,其臺語發音與「花蓮」相近,自此沿用成習,也清楚地烙印在清末的台灣輿圖上。
「花蓮港」,自古至今有過兩種意思,一是花蓮港街,二是花蓮港口;前者為地名,後者為海港。1875年卑南廳設置後,自花蓮溪出海口發展成的臨海聚落,稱為「花蓮港街」,而美崙溪至花蓮溪口之間的弓形海灣則稱作「花蓮港」,是日治初期指定船舶停靠的地方,由小船來回駁運大船的貨物。1939年,這座港口至是遷移至美崙溪北岸的北濱地區,完成花蓮港築港計畫。老一輩的在地人臺語「築港」之說,指的就是後來在美崙地區興建的「花蓮港」;至今,花蓮港已成為臺灣七大國際商港之一,也是東臺灣的重要門戶。
這裡是太陽的故鄉,讓我們一起探究洄瀾歷史,從築港到開港,從花蓮港到世界的海洋文化。
築港發展時期
1931-1945
花蓮港東臨太平洋,西倚中央山脈,為成就花蓮繁華的重要建設。1931年起持續9年的築港工程,是日治時期臺灣東部最大規模的交通建設投資,而為了運送築港物資所構築的臨港線鐵道,亦將東線鐵道由舊市區往美崙新市區及臨港地帶延伸,為日後都市擴張與戰時重化軍需工業的發展奠定基礎。
右圖為築港前的花蓮港(地名)美崙灣,最右側海中的礁岩,即為鳥踏石漁村地名的由來。
照片正中央為築港初期的鳥踏石聚落的局部,左側則是配合築港工程興建的臨港線鐵道。遠方可見到仍是陸地的築港基地,以及開始動工,豎立著工程吊架的西堤堤防。
鳥踏石聚落在1930年代,有來自日本本島的漁業移民,是台灣少見的漁業移民村。然而緊鄰花蓮港的漁村聚落,在1980年代已隨著花蓮港的四期擴建工程消失在地景中。
1930年,日本第59屆帝國議會通過花蓮港築港案,由國庫撥款興建,並於1931年10月27日正式開工,原本預計7年內完工,後因工費缺乏,工程延宕至1936年追加撥款後才得以繼續,並於1939年完工。照片為興建中的東堤。
雖然花蓮港地理位置絕佳,但並非天然良港,故須先經由相關單位進行挖掘砂石並整地後,才能開始後續的築港作業,而與花蓮港幾乎同時完工的臨港線鐵道,即是此種施工策略下的產物,且在築港完成後轉型為現成的貨客載運工具,穿梭於舊市區與米崙港區間。
1935年擅長繪製山水鳥瞰圖的知名繪師吉田初三郎手繪的大太魯閣鳥瞰圖中,把當時築港過程的樣貌以及快速發展中的花蓮港市街,鮮明寫實的描繪在此圖中。
花蓮港驛往南邊的海岸線;往北濱的臨港線,串聯了兩個新舊港口,也見證了這緊臨太平洋的東岸港市的興起。
花蓮港為日治時期東部地區最大的交通投資,不但改善了東部地區長久以來存在的交通不便問題,也銜接了鐵路等陸路運輸系統,使花蓮港街成為東部地區對外聯絡的首要據點。
照片中可見到當時慶後築港開工的牌樓,以及逐步近代化的市街景觀。
這是當年宣傳花蓮港築港的繪葉書(明信片),藉由上空的空拍呈現當時花蓮港的具體樣貌。
1944-45美軍對花蓮港的猛烈轟炸...
1938年下半起,為配合戰時日本政府「軍事主導型重化工業」的發展政策,東邦金屬製鍊、日本鋁業(アルミニウム,aluminium)、東洋電化、新興窒素等日本本土的株式會社陸續於花蓮港設置工場,因是以製造軍用原物料為主要業務,故戰爭末期自然成為敵襲目標,1944年10月13日美軍轟炸米崙地區,東邦金屬(今台泥公司花蓮廠)、日本鋁業(今台肥公司花蓮廠)等會社之廠房設施因此遭受到嚴重毀損,從美軍航照可明顯看到港區設施與工廠設施被破壞的極為嚴重。
美軍轟炸任務的標的地圖
二戰期間美軍製作的軍用地形圖及航拍對照
修復擴建期
1946-1963
日治末期,花蓮港除二期築港工程因太平洋戰爭爆發而停頓外,港口本體亦在數次的空襲轟炸下嚴重受創,至戰後國民政府接收時已是滿目瘡痍,並於1946年起進行為期10年的港口修復工程
因二戰期間遭遇到嚴重轟炸,1945年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花蓮港時,不但各項港埠設施殘缺凌亂,港灣內部亦是沈船遍布,故花蓮港務局(花蓮港務股份有限公司前身)自1946年起即開始著手進行港口的各項修復工程
相關修復工程包括:
- 防波堤與碼頭的翻修、墊平與更換水泥塊
修復並新建10棟倉庫,並建置工廠廠房、電工廠與辦公廳舍
購入機具、電動起重機,以及運泥船、拖泥船、領港船各1艘
經過10年的持續努力,花蓮港之港埠設備於1956年始恢復原樣,並得以維持順暢的海運業務。
1956年花蓮港修復完成後,因貨運量逐年上升,既有港埠設施逐漸無法負荷,加上政府為配合東部資源開發與貨運發展趨勢,意圖將花蓮港打造為肥料、木材、礦石與鳳梨罐頭等物資的轉運基地,故臺灣省臨時省議會於1958年第3次定期大會提出花蓮港的擴建計畫。
第一期擴建工程始於1959年4月,經費來自美援捐款,截至1962年10月完工期間,共計完成:
- 水深8.5公尺,可供10,000噸級貨輪停泊的碼頭2座,總長320公尺
- 淺水碼頭200公尺
- 護岸335公尺,航道維持為70公尺
- 水域面積增加96,000平方公尺,年吞吐量增加至50萬噸
1963年9月1日,政府為拓展國際貿易、帶動東部地區產業發展,正式將花蓮港開放為國際港。
右圖為花蓮港開放為國際港典禮,港口可見來賀的美國海軍軍艦。
第二期擴建工程完成後,因東部貨運量持續增加,大型船舶頻繁進出花蓮港,導致深水碼頭不敷使用,因而於1974年7月再度進行第三期擴建工程,並於1978年9月完工,期間完成:
- 新建深水碼頭8座(9-16號碼頭)
拓寬航道100公尺,長524公尺
擴建內港航道面積62,000平方公尺
擴建水域面積84,546平方公尺,使花蓮港總水域面積增為358,000平方公尺
第三次擴建工程完工後,花蓮港共計有11座水深6.5公尺-10.5公尺的碼頭可供15,000噸級的大型輪船靠港泊靠,年吞吐量增加至232萬噸。
北迴鐵路尚未通車以前,花東線的鐵路車廂仍需靠海運運送到花蓮港下貨,再用拖車載運到火車站。
右圖為1970年海運抵達花蓮港的光華號客運列車抵達花蓮港的歷史紀錄。
1975年,為響應政府發展「海上第三走廊」政策,豪華快輪有限公司推出觀光客輪「花蓮輪」,並於1975到1983年間提供單日兩班往返基隆與花蓮兩港間的服務,船艙內設有雙人房、四人房、通舖、餐廳與酒吧等設施,單日服務客次可達1,000人水準,全盛時期為1979年的559,879往返人次,一度為東部帶來海運觀光熱潮。
花蓮輪的歷史記憶
1980年北迴鐵路開通後,花蓮輪因旅客銳減,遂將觀光客輪改為人車同船型態,以輸送汽車或遊覽車等大型陸運交通工具,最大乘載量可達150輛,並經由碼頭自行上下船;1983年4月花蓮輪停止定期運航,同年9月因艾倫颱風來襲而擱淺於南濱海岸,並拖回港口報廢拆解。
侯麗芳演唱的花蓮輪之歌(1975)來源:張哲生
花蓮輪之歌
演唱:侯麗芳
我是海上的璇宮 我是水上的遊龍
載滿一船的歡樂 駛進金色的碼頭
勇氣十足巨浪衝破 狂風暴雨嚇不倒我
壯志填胸把穩船舵 破除萬難往前直衝
我是海上的璇宮 我是水上的遊龍
載滿一船的歡樂 駛進金色的碼頭
外港擴建期
1978-2000
花蓮港在三期擴建尚未完成之際,即已發現外港航道與內港水域過度狹窄的問題,因此除延續三期擴建工程外,亦開始針對外港擴張的構想進行討論,以為大型商船來港裝卸的時代預作準備,避免因港埠設施不敷使用而帶來缺憾;1976年1月,花蓮港正式委託中華顧問工程司辦理四期擴建整體規劃,並於細部設計完成後,於1978年7月正式施工擴建。
四期擴建工程之鳥瞰,上方由陸地向海面突出者為新建之西防波堤與填築的海埔新生地,下方長條狀者為延長的東防波堤,介於兩防波堤間之水域即為新增的外港區。
本次工期長達13.5年,為四次擴建之最,截至1991年12月完工期間,共計完成:
- 水深12公尺-16公尺的深水碼頭9座
- 延長東防波堤1,835公尺,新建西防波堤1,050公尺
- 構築沉箱渠1座,長180公尺,寬28公尺,水深9.5公尺,可同時燒製沉箱5座,擴建完成後可改建為15,000噸級修造船塢
- 填築碼頭新生地55公頃
- 港區鐵路9,500公尺,道路62,830平方公尺
- 新增給水、排水、配電與導航等設施
- 擴建水域面積1,042,000平方公尺,完成外港水域面積1,400,000平方公尺
1978年花蓮港第四期擴建展開後,花蓮港務局相繼將鳥踏石海灘劃為禁區,並宣布徵收鳥踏石聚落的土地、地上建物與漁具、竹筏等漁民維生工具,引發了村民反彈與漫長的談判,1989年鳥踏石聚落在居民徹底遷出後夷為平地,此一緣起於日治初期,並見證花蓮港築港歷史的漁業移民聚落,自此消失。
北迴鐵路通車後,原本行駛於臨港線的鐵道也於1982年停止客運業務,火車跨越美崙溪鐵橋的景象也不復見。1999年,臨港線鐵道在縣府的規劃下改為自行車道。
1999年變身為自行車道的曙光橋。跨越此橋,就是花蓮港務分公司的港務大樓。
走讀歷史現場 來一趟記憶的微旅行吧
花蓮港史館團體預約參觀連絡電話: 03-832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