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濱長廊在哪裡?
香港的人口密度於世界排名第4(6781.83人/平方公里),市民面對沉重的生活、工作壓力,需要有充足的舒展空間。香港的海岸線長達870公里,雖然部分留作了保護用途不作發展,但海濱長廊作為重要的開放空間,適當地規劃海濱長廊可提升市民的生活素質。

維港附近的海濱長廊
右圖:維港現有及已規劃的海濱長廊 (圖片來源: Carine Lai / Civil Exchange)
目前維多利亞港的海濱長廊達23公里,主要作市區休憩用地及旅遊景點。

擬建的海濱項目
右圖:政府擬發展的九個海濱項目 (圖片來源:文匯報)
在2019年財政預算案,政府宣佈將撥出50億優化海濱,把維港兩岸海濱延長13公里達至33公里,及發展如右圖的新海濱項目。
於2022年財政預算案,政府再次宣佈撥出65億元發展新的海濱長廊及休憩空間,將維港海濱長廊總長度再延長。
可見,政府相當重視海濱長廊的長遠規劃,市民及遊客能享用更多優質的海濱設施,亦十分支持。但有海濱長廊是否就代表它是經良好規劃的海濱長廊?就讓我們探討現有海濱長廊的條件、局限及建議。

海濱長廊的作用
- 連繫不同社區
- 提供休憩用地、健體設施,促進市民健康
- 提供商業區午膳時間的歇腳點
- 改善行人環境的空氣質素
- 大型活動的場地
- 旅遊景點
- 提兵市民聚會的所場
右圖:灣仔海濱長廊 (圖片來源:開團)

對海濱公園的需求
地圖:2016年按小規劃統計區的各區總人口 (數據來源:CSDI Portal)
香港部分住宅區的人口尤高(較深色)*,如啟德、將軍澳、東涌及屯門南等,需要大量休憩用地。
注*:為了顯示較細緻的人口分布,以呈顯哪些海岸線有較大的海濱公園需求,我們沒有使用18區人口密度數據。地圖顯示的是按小規劃統計區的各區總人口,而非各區人口密度。
現有休憩用地的供應
地圖:18區內公園的等值區域地圖(數據來源:Esri China HK)
有些區的人口很多,但公園等的休憩用地的比例卻較少,供應不足。
有哪些地點適合被規劃作海濱公園?
除了最必要的沿海區位,還可以考慮以下因素。
右圖:西環海濱長廊 (圖片來源:Get Ready香港好去處)
1.可達度高
地圖:由港鐵站10分鐘內的步程與現有海濱長廊(數據來源:Esri China HK)
香港現有大部分海濱長廊都鄰近港鐵站(包括輕鐵),十多分鐘內便可到達。除了方便市民使用,亦可鼓勵市民多行步,有益健康。
2. 與單車徑的連繫
地圖:現有單車徑與現有海濱長廊 (數據來源:Esri China HK)
香港部分的海濱長廊與單車徑有良好的聯繫,例如大埔及白石角、將軍澳等,以創造優美的單車休閒環境,同時可鼓勵市民以單車代替私家車出行。但是,在市區的海濱長廊則較難做到。
3. 限制發展海濱長廊的用地
地圖:其他指定用地與現有海濱長廊 (數據來源:Esri China HK)
部分現有為其他指定用地的地點,如貨櫃碼頭、貨物裝卸區、工業區等,未能發展為海濱長廊。如他如政府檢視這些用地,可能可釋放部分作海濱長廊。
4. 配套設施及服務
右圖:芬蘭赫爾辛基的一個海濱 (圖片來源:Project for public spaces)
海濱長廊作為一個公共空間能夠凝聚市民。附近建築物是否能提供足夠的設施及服務是市民是否願意前來的關鍵,例如:餐飲、購物、藝術展覽。以上使市民願意花更長的時間逗留在海濱長廊。
現有海濱長廊的不足
地圖:沿香港海岸線的休憩用地 (數據用源:Esri China HK
- 可供市民進行的活動類型不多
- 親水活動不足
- 圍欄阻礙了市民與水的接觸
- 個別設計欠美觀
- 部分海濱長廊稍短,斷續,欠連貫性
- 部分海濱長廊由私人管理,閘斷海濱長廊
- 部分位置過窄 (例:中西區海濱長廊近副食品批發市場段)
- 夏日、雨天時的遮蔽不足
我們建議的新海濱長廊選址
我們的建議有以下目的:
- 讓市民更易接觸海濱
- 使原存海濱變得連貫
- 使海濱更能凝聚市民
建議地點(一):屯門南
屯門南這個位置(紅色)現在是屯門公眾貨物裝卸區、凍房,及佔地面積頗大的停車場。雖然這些用地有其重要性,但卻分割了屯門蝴蝶灣延至黃金海岸的海濱。這個地點有輕鐵連接,可達度高。假如政府考慮改遷公眾貨物裝卸區等的地點,釋出的空間可有更完善的海濱。
屯門海濱花園有簡單健體設施、坐椅及樹蔭,附近是民生商店,但卻對遊人欠缺吸引力。(圖片來源:香港01)
建議地點(二):東涌西
東涌西這個地點(紅色)附近是公共屋邨逸東邨及舊日漁村馬灣涌村。隨了可看到港珠澳大橋、昂坪360、唐代灰窯及漁村風光,一直也可走上東澳古道,將來的東涌線延線將提高這裡的可達度。但是,這片海濱並不太連貫,部分位置不能接觸海濱,在這個地點建設架空的「文化步道」可改善問題。
東涌東新建的海濱長廊,如與東涌西連接,可增加海濱長廊的長度。
澳門的龍環蒲韻生態步道甚具特色,亦不會破壞附近的人工濕地。
建議地點(三):大埔汀角路
大埔近汀角路及高爾夫球會這個位置(紅色),一直是沒有任何通道通過。騎單車人士需要進入大埔工業邨到汀角路再前往大尾篤,單車經過工業邨時遇上貨車比較危險。如在此設立海濱長廊,可善用這個空間及優美海景。
建議地點(四):日出康城
最後一個地點是日出康城附近的海濱(紅色),雖然當地已有海濱長廊連接跨灣大橋及將軍澳南海濱,日出康城對出將來亦有大型休憩用地。海濱長廊雖長,但它與附近的建築物(日出康城)完全沒有連繫,建築物甚似一幅高牆,使海濱與附近土地利用欠缺互動,失去了凝聚市民的作用。希望政府能改善這個設計。
日出康城與海濱沒有足夠連繫及互動 (圖片來源:Google)
其他建議
右圖:挪威奧斯陸的阿克爾碼頭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活動方面:
- 可考慮加城入市運動的場地 (如滑板場、攀石場等),可鼓勵市民接觸新式運動/新奧運項目
- 更多親水活動
設計方面:
- 提供充足的座椅,也可把海濱設計成階梯狀,供市民坐下
- 充足綠色植物作遮蔽,保留現有樹種,樹木不宜阻礙海景
- 不應只有高級餐廳,也應有可負擔的餐廳、小食亨、美食車等
- 附近的建築物應盡量為低密度建築
- 與附近文化設施 (例:博物館)產生 協同效應
- 展現當區特色
- 海濱長廊設計宜融入當地景觀
- 長廊闊度應有一定要求,以免擁擠
可達度方面:
- 通道應四通八達,方便市民進出,應設有蓋的行人通道
- 提供水上的士供遊人往返
灣他海濱長廊部分段落有階梯狀座椅,可供大量市民及遊客坐下,亦有少量親水活動
總結
是次比賽所進行的探究,讓我們了解更多關於香港的海濱長廊,及對規劃海濱長廊增加了認識。我們在製作ArcGIS Online 地圖時雖然遇上了不少困難,但最後找到了解決方法亦甚有成功感,希望你們喜歡我們的作品。謝謝!
參考資料:
Privat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net of public open spaces on the Victoria Habour Waterfront (Carine Lai/Civil Exchange, 2021): https://civic-exchange.org/wp-content/uploads/2021/11/WaterfrontEng11_10.pdf
Singapore's downtown at Marina Bay (Waterfront Promenade International Design consultancy): http://www.jameschew.sg/01-Works-2004/02-WaterFrontPromenadeDesignConsultancy/thesite.htm
Great Waterfronts of the World (Project for public spaces, 2007): https://www.pps.org/article/greatwaterfronts
《財政預算案》擬撥逾50億元優化海濱 《文匯報》(25-2-2019): http://news.wenweipo.com/2019/02/25/IN19022500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