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klavu 飲食記憶

復耕布農傳統穀物,尋回記憶

在武陵部落,近幾年最常料理的穀物便是我們熟悉的小米,然而除了小米,過去的武陵部落其實也有著多樣而豐富的穀物,如:油芒、紅藜、小米、稷、龍爪稷⋯⋯等作物。而這些作物在經歷過多次居住地的變遷後,有些作物留了下來,而有些穀物的種子也漸漸消失在人們的生活中。

世代的更迭就像一陣柔軟又極具張力的風,當微風輕輕吹過武陵這片土地,總會不經意的帶走一些東西,同時也留下許多寶藏。

武陵部落 傳統五穀 /李思穎繪製

傳承 在土地紮根

在武陵,有一群致力於傳承傳統穀物的人們,嘗試找回食物和人之間的關係,重新認識在地的文化與珍惜其價值,這對於文化傳承、環境永續、健康、農業和社會,各方發展都有正面的影響。

以斯馬哈散農莊

以斯瑪哈散農莊/李思穎攝

以斯馬哈散農莊,座落於武陵部落,不僅僅是一個農莊,更是這片土地上的寶藏。其使命不單是農業生產,更是致力於復育傳統穀物,同時為這片土地賦予深厚的文化價值。起初,農莊只是為了自給自足而選擇投入種植,然而在無意之間,農莊逐漸意識到部落傳統穀物已面臨失傳的危機,於是毅然踏上復育傳統穀物之路。

在這段充滿挑戰的復耕過程中,深切體會到傳統穀物所承載的「文化價值」,其價值不僅體現在飲食上,更重新連結起布農族自身的語言、傳統記憶和生活方式。

未來,以斯馬哈散農莊將持續推廣,期望透過教育影響年輕一代,從小培養孩子對傳統穀物的知識和關心,包括種植、管理、採收,及融入食用過程,共同成為文化守護的使者,為部落注入更深層的文化價值,延續布農特有的飲食記憶。


卡納歲工作坊

卡納歲工作坊主理人Biung/卡納歲工作坊提供

卡納歲工作坊,位於武陵部落的山上,昔日是部落中種植水稻最遙遠之地。在過去,七戶人家遷移於此,共同開闢七塊水稻田,在日本人的引導下,形成共耕共享的農耕文化。這段珍貴的歷史記憶在卡納歲得以延續,將其轉化成分享廚房,以「共耕、共食、共享」核心價值,持續傳承自身文化。

初期剛回到部落,發現土地、文化及語言已有所流失,因此將基地初步打造成課輔班,透過食農教育的方式讓部落孩子參與,共同種植農作物,並一起上山尋找材料搭建PIZZA窯,使孩子更親近土地,讓每塊石頭、每根竹子都蘊含著故事,從尋根到紮根,使人與土地產生更深的連結,進而延續土地生命力。

現今,卡納歲工作坊仍持續復刻「記憶中的味道」,以小米、紅藜、油芒、稷、龍爪稷「五穀」為根基,創造多元的特色料理,在傳統中融入創新,選擇當季在地食材;同時,透過與部落長輩間的互動,鼓勵老人家參與野菜採集,不僅促進部落的產業發展,更透過口耳相傳的方式,傳承武陵布農族豐富的飲食文化,如此的跨世代文化交流,為部落注入了更多深刻的共同記憶與文化底蘊。

生活記憶

一道美味料理的背後,往往是由許多無形的生活記憶所組成,其中有著特殊的文化意涵與歷史背景,那才是飲食中最無可取代的靈魂。

是寶藏,就會被看見

邱曉徵(左)、邱爸(右)/李思穎攝

就在大家快要遺忘油芒、稷、龍爪稷等穀物時,以斯馬哈散農莊的邱曉徵與邱爸邱媽踏上復育布農族傳統穀物的道路。

那一條路並非坦途,從零到有花了7年以上的時間,雖然油芒是過去就曾存在的作物,但因其消失許久,復育這條路顯得更為困難。

務農對邱大哥而言不是件熟悉的事,僅在兒時記憶中較為深刻,邱大哥的爸爸媽媽在退休後有一塊田地,於是他們便開始嘗試種植。隨著食安風暴一波波出現,復育傳統穀物的念頭在邱大哥心中漸漸萌芽。

復育傳統穀物看似尋找的是油芒,其實更是在尋自己的根

最一開始的他們不曾聽過「油芒」的名字,即使那曾是部落的傳統糧食,卻已失傳許久,然而他們總是不斷地問,不曾放棄。2014年,他們初次從部落耆老手中取得不知名穀物的種子,播下種子之後生成的穗外貌極似油芒,驚喜之餘,他們也趕緊將穗送到台東農改場確認,赫然發現那株小小的穗並不是油芒,而是另一種傳統穀物——稷。

即使有些許失落,但他們沒有停下腳步。在一次的因緣際會下,他們向專門研究原住民傳統穀物的林志忠教授詢問,才終於在歷經波折後取得珍貴的臺灣油芒種子,對他們而言,那不僅是油芒種子,更是老人家的智慧結晶。

很多人告訴邱大哥他們,做這些不會賺錢。然而他們一開始的目的就不是為了賺錢,除了「價格」之外,他們更在意的是「價值」,復育傳統穀物是一條充滿挑戰的道路,復育傳統穀物除了實質上,有形的油芒外,更是試圖連結起過去的記憶、文化、語言,彼此產生對話的空間,這就是邱大哥所說的價值所在。

共耕、共食、共享、共好

「共享」、「共好」是武陵部落的核心精神,這樣的精神是不分年紀、性別的,大家一起為了部落盡自己的一份心力,年輕人可以負責比較粗重的工作,而部落年長者也可以負責採集野菜、照顧年幼孩子之類的事情,每一個人都為了部落做出自己的貢獻,除了年輕人之外,年長者也可以感覺到自己的價值感。感受自己的價值,並因此得到認可,這對於年長者而言是相當重要的事情,「共好」在部落中正不斷透過「共耕」、「共食」被實踐。

布農傳統五穀

「布農傳統五榖」承載著深刻的語言和文化記憶,與天、地、人緊密交織,每種穀物皆編織著一段故事。

耕作分布圖/李思穎繪製

小米 Maduh

小米/李思穎攝

在布農族的文化中小米是非常神聖且重要的作物,族人們為了要讓接下來的農事與農耕順利,會隨季節變化展開以小米為中心的歲時祭儀。從最初的開墾祭拋石祭、播種祭、播種終了祭、甘薯祭、除草祭、趕鳥祭、收穫祭、封鋤祭、進倉祭、直到最後的新年祭,每一個祭典,都與人事物緊緊相關聯。在布農族的年曆中,多以小米為主,標示不同歲時祭儀,成為布農族特殊的象形文字,祈求神靈讓小米豐收,更發展出各種儀式祭典及禁忌。

除此之外,在採收小米時更要虔誠且莊敬的態度,千萬不可嬉戲或是唱歌,因為小米是有靈性的,如果有不適當的態度,下一次的採收就不會豐收了。在部落裡,小米為部落常見作物並且有長期食用的習慣,而當時食安的問題非常嚴重,加上白米屬於精緻澱粉,小米儼然就成為不可或缺的食物來源。而小米的種子播種下去等待成熟後,就可將一株株飽滿的穗取下,千萬不可砍掉底下的莖,否則就沒有辦法繼續生生不息了。

在以斯馬哈散農莊中小米都怎麼吃呢?邱大哥會將小米煮成小米粥或加入紅藜、稷、油芒等自家作物煮出美味營養的五穀飯。

布農陀螺/李思穎攝

布農族人在工作之餘,也會玩打陀螺來紓解農忙的辛勞。布農族的陀螺是利用木頭製成的,而多半利用樹皮去鞭打使其旋轉, 目前只有在祭典或是慶典時才能打陀螺,據以斯馬哈散農莊邱大哥說,是因為過去族人擔心會玩物喪志、不認真工作,所以僅有在祭典時才能玩樂。而打得越起勁、越快速也代表族人希望小米生長速度像陀螺一樣快。從年幼的孩童到部落長輩都很喜愛這項活動,而陀螺的大小也會隨著年齡的差異有大小的變化。


紅藜 Mukun

紅藜/以斯馬哈散農莊提供

在布農族的文化中,紅藜的栽種是從台灣欒樹開花後開始,也就是中秋節過後,因為紅藜是屬於耐陰性的作物,不喜歡強烈的陽光,且在秋冬季節會長的最好。而這也是以斯馬哈散最早期的作物之一,根據訪談的過程中得知,紅藜的顏色其實不是只有我們常見的紅色而已,還有其他較為鮮艷的顏色,如:金黃色、紫色、桃紅色、橘色等等。

在部落中,紅藜除了加入白米、小米中一起烹煮外,還能拿來做酒麴,釀酒時可以使用。也因為紅藜的膳食纖維及蛋白質等營養豐富,更有「穀物界的紅寶石」之稱。


稷 Batal

稷/李思穎攝

原本亦為失傳作物之一,因為稷在過去都是陪襯小米或間作居多,不常被拿來直接使用,加上在採收時較為麻煩,因此才會失傳。後來邱大哥在部落中四處詢問長輩與看過去的文獻資料,才得知有這一項作物。

目前在以斯馬哈散種植的小米和稷,會有較多的小動物來食用,像是斑文鳥、麻雀等等,邱大哥幽默的說:一級消費者是這些小動物,其次是以斯馬哈散自家,最後就販售給我們這些想吃想買的消費者,農莊採用友善的方式栽種,強調自然生態的重要。


龍爪稷 Salaz

龍爪稷/李思穎攝

龍爪稷的外型看起來就像倒立的雞爪,龍爪稷的穀收成下來後非常的堅硬,因此在布農族過去的食用方法多為去殼後磨成粉,據說其對人體的胃有一定的治療效果。到山上的獵人有可能因為獲取食物來源的改變導致身體不適,也會將以磨好的穀物粉帶上山,並且加入水中拌開後食用。

而在以斯馬哈散農莊復育的這七年間,最常食用的方式是加入米飯、小米以及紅藜等一起食用,或是磨成粉,加入水攪拌成泥狀,再用月桃葉包裹,用碳火慢慢的烘烤。


油芒 Dill

油芒/李思穎攝

在邱大哥向爸媽詢問過去所食用的穀物是否只有這樣時,邱大哥的爸媽表示自己在兒時有吃過其他作物,但因為不知道名稱,所以也不曉得那是甚麼。於是他們開始到部落找其他族人詢問,後來有族人給了邱大哥一顆種子試種,種子結穗後,形狀酷似油芒。將種子的穗拿到台東農改場問後,誤打誤撞發現是稷,而不是油芒。

被中研院譽為超級食物的油芒其實是部落失傳的作物之一,隨著時代與居住地的遷徙,油芒的種子也沒有完全的被帶回平地,而在邱大哥一家努力之下,終於發現一點希望的微光。在油芒田中可以看到一株株結穗的油芒,仔細看還能看到白白的臘,用手觸摸的話還能感受到植物天然的油脂。植株上也會有小小的瓢蟲穿梭其中,也有蜜蜂來這邊授粉。

而早期在部落,其實油芒一直都屬於配角,通常是小米收成不好時,充當成糧食之一。由於油芒的特性是多年生,生長力非常強,能夠在極端氣候下生存,但也因為是多年生,管理上有一定的困難度。在油芒收成時是令人最頭痛的,除了每個植株成熟的時間不一定,需要人工管理之外,在將油芒脫殼時產生的碎屑只要觸碰到就會讓人奇癢無比,搔癢、打噴嚏樣樣都來,因此邱大哥說,在收成與脫殼時,大家都是全副武裝,護目鏡、袖套、口罩都拿出來了。目前在農莊裡,油芒田尚未發現鳥害與蟲害,但還是需要友善預防,避免未來發生了而不知所措。

油芒除了能加入五穀飯中進行炊煮外,在卡納歲還有一樣大人小孩都愛的油芒地瓜貝果,選用自家栽種地瓜做成抹醬外,還將油芒轉變成不同形式的料理。利用滾水川燙油芒後,拿起烘乾,最後經過低溫油炸將油芒所有的水分去除,這時候的油芒吃起來就像爆米花一樣,口感咖茲咖茲的。


記憶像一條極富韌性的絲線,穿過每個人心中,成了最溫柔的羈絆

無論是部落年輕人或年長者,在他們心目中都有一些共同的生活記憶,在歲月不斷淘洗下,舊的記憶也許會被新的記憶掩埋,但不會消失。以斯馬哈散與卡納歲工作坊他們透過一點一滴的努力,將過去快要被人遺忘的寶藏重新整理,拂去上面薄薄的,歲月的那層灰,讓大家能夠再次想起那些曾令人引以為傲的寶藏。

武陵部落 傳統五穀 /李思穎繪製

以斯瑪哈散農莊/李思穎攝

卡納歲工作坊主理人Biung/卡納歲工作坊提供

邱曉徵(左)、邱爸(右)/李思穎攝

耕作分布圖/李思穎繪製

小米/李思穎攝

布農陀螺/李思穎攝

紅藜/以斯馬哈散農莊提供

稷/李思穎攝

龍爪稷/李思穎攝

油芒/李思穎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