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魯閣歷史影像敘事

1935年臺灣國立公園候補地-大太魯閣景觀

1935年臺灣國立公園協會成立,國家公園法開始施行,太魯閣地區成為國立公園候補地之際,由在地的片山寫真館所發行的[臺灣國立公園候補地-大太魯閣景觀]寫真帖。這是1937年台灣總督府國立公園委員會指定次高・太魯閣一帶為國立公園前的珍貴影像,包含了臨海道路、合歡越嶺道路等沿途的壯闊影像。就讓我們透過這些重新上色的歷史照片與歷史地圖,一起回顧太魯閣的壯闊景觀與人文特色吧!

照片1:東臺灣臨海道路起點

東臺灣臨海道路起點

「東台灣臨海道路」即現今蘇花公路的前身,最早始於為清同治年間所修築的「北路」,初時為人行步道,至日本時代陸續擴建改築為公路,於西元1932年全線開通。此張照片為從宜蘭蘇澳南行出發,臨海道路蘇澳的起點位置,中央兩條道路,下方道路往南方澳港口,上方道路往花蓮。西元1935年太魯閣峽谷被選為次高太魯閣國立公園候補地,「東台灣臨海道路」的影像也收藏於這套《臺灣國立公園候補地 太魯閣景觀》寫真帖中。

參考大概同時期的五萬分一地形圖,可以大概比對出此張照片拍攝的位置。大約是蘇澳市街南方不遠處,臨海道路可明顯看出兩條叉路,一條靠海岸的往南方澳方向,另一條則逐漸往山上爬升,往南至花蓮港。

照片2 臨海道路上遠眺烏石鼻

臨海道路上遠眺烏石鼻

根據照片附註的描述,烏石鼻附近的道路為此臨海道路最高處照片為在東澳與南澳之間東台灣臨海道路,吊橋正後方的山頭為「南澳嶺」,左側為「烏石鼻」,沿岸為美麗的海岬地形景觀,照片中那座美麗的吊橋名為「烏岩橋」,往右側的海崖延伸臨海道路,途經粉鳥林,並逐步爬升過南澳嶺。,達414.9米。橋上的巴士為當時東海運輸會社的車輛。

根據照片影像的地理景觀推測,拍攝位置應為此五萬分一地形圖中的標記處。

道路逐漸往上爬升,經過粉鳥林、烏石鼻及南澳嶺,在南澳嶺段的道路約位於海拔350-400公尺之間。

照片3:臨海道路魯碁岳夫附近遠眺烏石鼻

臨海道路魯碁岳夫駐在所附近遠眺烏石鼻

照片拍攝位置推測應為在南澳武塔與觀音之間的「魯基岳夫(Rukiyoh)」,由「魯基岳夫(Rukiyoh)」遠望北邊的烏石鼻。

此處海拔約為223.6公尺,拍攝位置在日治中期設有「魯基岳夫(Rukiyoh)警官駐在所」。臨海道路至此仍在蘇澳郡的管轄範圍內。

照片的說明文字提到此處為魯基岳夫(Rukiyoh)標高724尺(日尺),此單位為日尺,換算公尺為224公尺。此地為於蘇澳南方約11里(日里)餘處,換算後約為42-47公里。

從日治後期五萬分一地形圖中,可以看到臨海道路沿等高線開闢,周邊陡峭的地形景觀,伴隨著海岸的岩岸地形。

照片4.大濁水溪與大濁水橋

大濁水溪與大濁水橋

大濁水溪又稱和平溪,發源於南湖大山附近的和平北溪與和平南溪,出海口位於當時的花蓮港廳與臺北洲的交界,也是今日花蓮縣與宜蘭縣之交界處。此地理位置大約處於「東台灣臨海道路」(現今蘇花公路的前身)的中間處,當時日本人在大濁水溪畔,興建一座吊橋,稱為「大濁水橋」。

「大濁水橋」跨越大濁水溪(今日的和平溪),工程於大正八年(1919)開工,於大正十年(1921)完工,橋長達一千七百日尺(相當於515公尺),寬有十二日尺(3.6公尺),工程耗資三十一千餘圓,是當時台灣長度最常的鐵線吊橋。

從日治後期五萬分一地形圖上來看,大濁水橋前後各有一處部落及駐在所,分別為北岸的大濁水(屬臺北洲管轄),以及南側的KINEBO社(屬花蓮港廳管轄)。

照片5臨海道路與親水斷崖

臨海道路與親水斷崖

清水斷崖位於清水山東側,其中清水山東南大斷崖尤其險峻,絕壁臨海面長達5公里,為了修築臨海道路在此路段挖鑿大小十餘處的明隧道,緊鄰斷崖面的道路景觀令人驚心動魄。

從日治後期五萬分一地形圖上,可看出此路段緊鄰斷崖,其地形之陡峭,使得海岸處等高線也幾乎重疊在一起。

清水斷崖位於清水溪北側,清水溪南側的臨海道路則可看到非常多處的隧道記號,道路兩側皆是險峻的崖面。

太魯閣峽口至天祥段

照片6:太魯閣族的美人

西元1927年的台灣日日新報,刊出發起「台灣八景募集活動」,由民眾以票選方式選出具有代表日本帝國統治下的新台灣意象。太魯閣脫穎而出獲選成為「台灣八景」,知名度大增吸引各方遊客慕名前來攬勝,當地的太魯閣少女也成為太魯閣峽攬勝景致之一,是1930年代的日本風景繪葉書中常見的主角。

照片7:太魯閣峽谷入口

太魯閣峽口入口,位於塔次基里溪(立霧溪)右岸,地形為垂直的大理石斷崖,人車行走期間狹路驚險。1930年日本礦業專家橫崛治三郎在先後八次勘查中央山脈之後,發表了「東台灣四十億藏金」的論文,其所提出的藏金核心,也就是在太魯閣入口的立霧溪畔。西元1935年太魯閣峽口至仙寰橋自動車道與大鐵線吊橋完成,繼而提升往來行旅的交通便利。

照片8:太魯閣峽口入口附近一景

此處為太魯閣峽口附近立霧溪右岸合歡越道路的一景。1927年太魯閣順利成為台灣八景後,立刻知名度大增,吸引各方遊客慕名前來攬勝,當地的太魯閣少女也成為太魯閣峽攬勝景致之一。

照片10:仙寰橋 (一)

仙寰橋首建於1915年,位置約於立霧溪與其支流落支煙溪匯流口附近,橋高約99公尺,高度約54公尺。當時為了克服太魯閣峽內的深谷斷崖地形而高繞架設,是東進太魯閣峽谷後第一座大型鐵線橋,為昔日「太魯閣十二景」之一。由於架橋地點溪谷地形險峻,以及長達百公尺橋身,在日本時代經過兩次的改建。但隨1940年代後產金道路的開發建設,古道逐漸荒沒,橋面日漸損毀,目前僅存水泥橋門。

照片11:仙寰橋 (二)

仙寰橋是進入太魯閣峽谷後的首座大型鐵線橋,行走於橋面上有絕佳的視野展望。跨越仙寰橋後,在橋岸西側設有太魯閣茶屋,是當年來往日警或旅客駐足停留的休息景點。從日本時代的風景繪葉書明信片常見到仙寰橋的美麗景致,而隨1940年代產金道路的開發建設,古道逐漸荒沒,橋面日漸損毀。目前沿長春祠停車場附近的山壁直切而上,仍可找到現地留存的茶屋地基,與水泥洗手台。

照片12:阿唷的溪谷與綠林

阿唷(Ayu)為太魯閣族語,意謂「溪谷之意」,也是早年太魯閣族的舊部落之一。位於立霧溪下游,目前中橫公路台八線約183K之位置。在合歡越嶺道路的攬勝時期,進入太魯閣口跨越仙寰橋後,即抵達阿唷,阿唷設有「阿唷警官駐在所」為1930年代進出合歡越嶺道的「入山管制所」之一。

照片13:不動明王岩的清水

不動明王祠位於約台八線183.8K寧安橋下方,立霧溪下游南岸之位置。為西元1914年在太魯閣征伐戰役後的道路開鑿作業隊於開鑿內太魯閣道路期間所建立,此祠設立於天然巖穴之中,供奉不動明王,早期受到蕃地警察的敬拜。在祠內有一自岩隙湧出的清泉,泉水甘冽,之後逐漸成為勝景。遊客來到此處也為出入太魯閣的平安虔誠祝禱。

照片14:溪畔的涼亭(合歡越道路)

溪畔位於約台八線180K之立霧溪下游位置,為當時合歡越嶺道上沿途最為親近水畔的休憩所,故以「溪畔」為名,並建有涼亭供往來遊客歇息。此處也栽種大量櫻花,每當春櫻綻放時期,使得「溪畔賞櫻」成為太魯閣峽中的享富盛名的美景之一。至1940年代因應當時戰爭與電力需求,在立霧溪出海口北岸位置興建「塔次基里第一發電所(即現今的立霧溪水力發電廠)」,並以溪畔此地作為水力發電的取水口設立溪畔攔沙壩。

照片15:山月橋

山月橋首建於1914年,是合歡越嶺道上橫跨立霧溪兩岸長度最長的鐵線吊橋,橋長190公尺,橋高75公尺。西行往巴達岡,東接布洛灣,為當時行旅上的必經之處。因1930年代產金道路的開發建設,古道逐荒沒,橋面損毀,現地僅存吊橋西側的水泥橋柱與纜索錨座。太魯閣國家公園近年克服地形限制,斥資上億元再建第三代山月吊橋,預計2020年完工。

照片16:巴達岡

巴達岡(Btakan)位於立霧溪與巴達岡溪匯流口的上方台地,海拔約450公尺,在合歡越嶺道上跨越布洛灣台地的「山月橋」後,沿著「電光道路(之字型山路)」即抵達巴達岡。在1930年代此地除原有部落內的蕃童教育所、警官駐在所,更設有供往來行旅遊客休息的宿泊所與涼亭茶屋,是進出內太魯閣必經的休憩與景觀之地。

照片17:大斷崖往塔山遠望

日本時代稱為「斷崖」道路,即現今的「錐麓古道」。位於三角錐山西南山麓的大斷崖,昔日日本蕃地警察又稱為「離緣坂」。因當時奉派駐守此地的警眷妻子,無法忍受長期處於危險的環境與艱苦寂寞,因而緣盡與此處,又有「辭職坂、妻返坡」等相同意義的別名,反映出當時駐守番地警察的心情寫照。

照片18:大斷崖

三角錐山位於立霧溪中下游,為進入內太魯閣的東側的最大屏障,位於三角錐山西南山麓的大斷崖,在日本時代有「東洋第一大斷崖」詠讚此壯麗地景。當時日本的道路作業隊以繩索縛身,先挖掘出立足點逐漸擴大,再埋以炸藥爆破堅硬的大理石岩壁,大斷崖立壁如削,道路開鑿其上俯臨深淵。

照片19:三角錐山的大斷崖

日本時代稱為「斷崖」道路,即現今的「錐麓古道」。位於三角錐山西南山麓的大斷崖,在日本時代有「東洋第一大斷崖」詠讚此壯麗地景。大斷崖壁立如刃,草木不生;小徑由斷崖中央鑿空而行,堪稱太魯閣峽谷的偉大工程。錐麓斷崖尚有「太魯閣第二試煉廠」之稱,遊客人行其上俯臨深淵,令人驚心動魄驚險萬分。

照片20:斷崖駐在所的後方

位於三角錐山西南山麓的大斷崖。日本時代稱為「斷崖」道路,即現今的「錐麓古道」。道路開鑿於高達750公尺的垂直岩壁上,距離溪面高度高達500公尺。在錐麓大斷崖的西側稜角上,1922年設有「斷崖警察官吏駐在所」,為大斷崖上僅有的木造建築,為太魯閣最危峻的險地之一。

照片21:錐麓古道上的風景

錐麓位置約於古道上約933公尺海拔,「錐麓」其地名源自此地位處三角錐山的西南山麓,位處「大斷崖」與「第二斷崖」之間的山稜分界處。1922年設有「錐麓警察官吏駐在所」與「斷崖警察官吏駐在所」,因地處斷崖上的突稜角,風景展望絕佳,錐麓與斷崖兩駐在所,同為當時古道上生活艱苦的警備機關。

照片22:錐麓遠望中央山脈

錐麓位置約於古道上約933公尺海拔,「錐麓」其地名源自此地位處三角錐山的西南山麓,位處「大斷崖」與「第二斷崖」之間的山稜分界處。因地處斷崖上的突稜角,風景展望絕佳,可遠眺中央山脈的畢祿山,第二斷崖的開通,使得越過三角錐山更為便利。在錐麓斷崖段上遠眺中央山脈之南湖大山、中央尖山、畢祿山、合歡山等三千公尺以上高山。

照片23:第二斷崖遠望合流與塔比多

錐麓古道越過錐麓後,又另一處斷崖橫亙,並名為「第二斷崖」。第二斷崖位於大斷崖西側,自斷崖上可俯瞰合流至塔比多(現今之天祥)一帶的風光。合流也是日本時代立霧溪中游的交通要地,合歡越嶺道行經目前公路上方的河階地,一條向北可往海鼠山與梅園陶塞等地,一條向南分出往科蘭與太魯閣林場等方向,日本時代除了合流部落外,同時設有「合流警察官吏駐在所」與「合流乙種蕃童教育所」。

照片24:合流的大溪谷

合流海拔高度約1400公尺,位於立霧溪與荖西溪的交會處,荖西溪清澈,立霧溪混濁,兩溪匯流形成清濁合流的特殊地景,故以此為名。由合流台地向下游回望,可見三角錐山與塔山兩岸夾峙的峽谷景象,稱為「合流大溪谷」,亦為昔日「太魯閣十二景之一」。奔流不止的立霧溪,經年累月將堅硬的石灰岩壁鑿出深邃的峽谷。是合歡越嶺道沿途觀賞溪谷景觀最為壯觀之處。

照片25:海鼠山

海鼠山位於立霧溪中游與荖西溪匯流口的西北方台地,海拔高度約1300公尺。海鼠為日文「海參」之意,據傳早年日本人遠遠看到這座山形地貌酷似海參寬平的身軀,遂以此命名。西元1915年太魯閣戰役後,日軍在此地設立陸軍步兵分遣隊,至1930 年分遣隊撤廢設立警官駐在所。在1920年代分遣所時期此地曾駐軍多達200 人。現地仍留有當時駐在所的大面積的駁坎牆基。

照片26:合流往塔比多(天祥)的途中

位於立霧溪中游,此處合歡越嶺道沿溪岸平行,和緩易行,無險無阻。道路繞過一處岩角鑿行於大理石之上,此處即為太魯閣峽中有名的勝景「烏帽子岩」(烏帽即日本傳統男子的禮帽)。合流往塔比多(現今:天祥)的途中,可眺望對岸的一小絲瀑布,潺潺涓流順著石壁流入立霧溪中,此即稱為「銀線瀧」的瀑布。

照片27:佐久間神社

佐久間神社位於今日的天祥,位於立霧溪、瓦黑爾溪與陶塞溪三溪的共同匯流口處,海拔高度約1500公尺,為四面高山的兩層合階台地。天祥舊名「塔比多(Tpdu)」是太魯閣峽谷內地處中央的地理位置。也是日本時代太魯閣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與行政中心,曾在此設有「內太魯閣支廳」。西元1923年日人為紀念第五任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在塔比多設置神社,當時固定於每年1月28日為神社年度例祭,由花蓮港湧進各官民代表,以及各社番人代表集結慶祝參拜,場面盛大為年度大事。

照片28:深水溫泉

位於在天祥觀光遊覽區附近,在台8線165.9K下方立霧溪中游支流的大沙溪畔,為太魯閣國家公園中唯一的野溪溫泉。溫泉水質清澈,具硫磺味,屬於中性硫酸鹽泉。在西元1914年在太魯閣征伐的軍事行動中,當時的日本軍官「深水少佐」發現此溫泉,故以「深水」命名,西元1960年中橫公路開通後更名為後改為「文山溫泉」。

照片29:鐘乳洞

太魯閣峽谷內鐘乳石洞穴的奇景,沿著立霧溪中游支流的大沙溪畔,由塔比多(Tpdu,現今:天祥)往陶塞方向前進,約在深水溫泉 (現今:文山溫泉)附近,有鐘乳石洞一座,鍾乳洞口極為狹小需匍伏而入,進入後高度僅容一人站立,洞內可見地下水滲透石灰岩形成的鐘乳石、石筍,在燈火的映稱下呈現有如水晶般的奇景。

照片30:饅頭山

從「古白楊(Kbayan)」部落遠眺饅頭山(右側最末山峰)連峰,山腰上的合歡越嶺道路橫亙其中。饅頭山海拔標高約1128公尺,為畢祿山東支稜上稜末的獨立孤峰,因貌似饅頭,故以形為名。饅頭山在太魯閣戰役時期為重要戰地之一,在山頂設有砲臺,以掌控立霧溪沿岸的太魯閣族部落。現地的合歡越嶺道路已坍塌無法通行,但在中橫公路上仍可看到不同角度的饅頭山景。

太魯閣峽口至天祥段-現況


    花蓮縣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

    故事地圖推廣系列

    資料來源

    東臺灣地方知識庫

    故事地圖製作

    東華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

    授權方式

    CC-BY-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