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藏巖?寶藏淹?

城市邊緣埋藏的秘密

前言

所有的城市發展都不是一蹴可及,先民們沿著溪流往夢想的土地前進、拓墾,有一片所在是發展中的灰色地帶,走到台北市的小山中隱藏著某個聚落混雜在都市中的風情,讓我們來揭開它的面紗······

1

公館商圈

以鄰近眾多大學與通往景美、木柵、新店的主要交通據點,成為學生族群的聚集之地。

在著名的公館商圈裡,沿路吃吃喝喝中,不知不覺走到商圈的最尾端......。

2

台北市中正區汀洲路

寶藏巖?那是甚麼地方? 怎麼有一個奇怪的地方,看起來神祕又荒涼。 共生聚落?走進去看看吧。

3

寶藏巖觀音亭

原來這就是寶藏巖,是一座廟,可是怎麼往後看還有更多的建築物呢? 那就是共生聚落嗎?


寶藏「巖」

流域示意圖

這裡的發展,最初追溯至清康熙年間,漢人來台開墾台北盆地,大多數人沿淡水河上岸,少部分沿新店溪登陸,並於現今台北市公館一帶開始拓墾。

據同治年間出版的《淡水廳志》卷十三所載:興建石壁潭寺即寶藏岩,其本質上為觀音亭,而這個名稱隨著發音與主供奉觀音大士漸變為「巖」。

於是這片區域漸漸以「寶藏巖」之名進入歷史中......


寶藏巖於日治初期(1897年)曾申請加入日本佛教淨土宗,並於(1913年)改名為寶藏寺。由於地勢與地理位置,於日治時期曾設有高砲部隊,山麓南岸也有軍事設施的存在。

國民政府遷台後,成為台北北部司令部的軍事要地,但軍事管制也造成寺務停頓。 民國57年(1968年)重新正名為「寶藏巖」。 民國62年(1973年)重新修建,後續也有整修與慶成的活動。

寶藏巖寺來訪人流

根據記載,寺廟在多次的整修,且缺乏統一性,常有不同時期拼接翻建的狀況。

民國63年(1974年),寶藏巖曾被列為重要古蹟,卻因整修失去古風被取消資格。 直到民國86年8月14日(1997年)再度被由臺北市政府公告指定為市定古蹟

寶藏巖地區

寶藏巖地區,包含寶藏巖寺永福公園與隨著民間信仰的聚集、特殊的地緣位置-城市邊陲,再加上獨特的歷史背景,匯集了人們遷入,漸漸形成的寶藏巖聚落

怎麼去寶藏巖地區?

詳細位置與開放時間:

聚落位置:台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30巷14弄2號。 開放時間: 週二至週日 11:00 - 22:00 週一休館,週二至週日展覽僅開放至18:00。

交通方式:捷運公館站(綠線) → 1號出口 → 羅斯福路四段90巷右轉 → 汀州路左轉 → 汀州路三段230巷 → 步行5-7分鐘 → 寶藏巖共生聚落。

資料來源: 台北國際藝術村 ,2024

目前寶藏巖地區自2010年10月2日正式以「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營運。 將特殊的地理環境與聚落生態,以「共生」的概念,創造出生態、藝術、社區的對話場域。

藝術村採取「藝居共生」的形式,每年三月至六月,遴選進駐計劃,在通過審核後,以簽訂契約的方式提供長期承租工作室創作或辦公。

活化空間再利用,也促進不同群體之間的交流,打造一個孵育藝術文化創造的聚落基地

寶藏巖的發展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的故事,在如今繁華的大台北地區的是如何演變成為今日的樣貌?一起來回顧這塊寶地的歷史吧!

歷史洪流中的寶藏巖

於1937~1943年測製(昭和12~18年)

可以觀察到,最大的建築主體為寶藏巖寺,基地範圍內無其他明顯建築體。

河道的模樣也與現今相差甚遠,其中中央由河道貫穿,且下緣推測是堆積形成的小型河中沙洲。

隨後便因地勢位處地勢較高、後方是水源地而被日軍在二次大戰期間作為戰略用地進行使用與築堡。

圖片來源:臺北市都市發展局申購

於民國47年(1958年),聯勤測量署測製

建築物的數量逐漸增加,現今存在的屋舍大多為合法軍舍,與少數落地深根的退役軍人住所。

國民政府遷台時繼續利用日治時期的軍事設施,這裡也在日軍撤離後繼續成為軍事用地,也有一些居民在此地邊緣私自鏟砂石維生。

圖片來源:臺北市都市發展局申購

民國58年版(1969年)地形圖,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繪製。

聚落人數持續增加,南邊沿溪岸邊被居民開墾為農地使用。 圖中綠色為水田,紫色為果園

在此時屬於軍方控管之地的末期,但部分軍人退休後就地成家,或是部分居民在形況下,也在此地落地深根。

圖片來源:臺北市都市發展局申購

民國69年版(1980年)地形圖,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繪製。

漸漸形成聚落的規模,形成超過200戶、500人以上的特殊違建聚落。

開始維持各種生活所需而有不同的小型商店出現。

福和橋於1973年的完工串聯台北市要道,也讓更多人將目光投注在此地,催生聚落後續的波瀾......

圖片來源:臺北市都市發展局申購

(手機用戶可點開時間軸之連結按鈕以查看歷史脈絡)

寶藏巖的歷史脈絡

文化藏寶地

寶藏巖聚落的歷史與文化資產的促成息息相關,或是說寶藏巖聚落的誕生與《文化資產保存法》的演進有著很強的關聯性,這兩者之間竟然不單單只是列為文化資產這麼簡單,為什麼呢?

文化...資產?

台灣對於文化資產概念的產生,是由近代對古蹟保存觀念興起,促成文化資產相關法規的建立。 自1982年(民國71年)《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後,開始系統性地進行文化資產保存工作。 於2015年(民國104年)制定《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將水下文化資產納入保存、保護與管理。經過多次修訂,將文化資產定義為具有歷史、藝術、科學等文化價值,且經過指定登錄的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

於西元2016年(民國105年),在文化資產類別上新增「無形文化資產」,將「人」作為主體,保存人與歷史、環境與社會的知識、技術等文化誕物。

經過多次修訂,將文化資產定義為具有歷史、藝術、科學等文化價值,且經過指定登錄的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

圖十、有形文化資產與無形文化資產類別


台灣到2023年為止共進行過8次已公布的正式修正案,可以將其大致分為三個時期,分別以2005年進行整體結構性的修法與2016年進行全文修正為界。

法規時期演變

內容大要

第一版 第1~4次修法

強調文化資產的保存與保護,對於歷史建築、古蹟等文化資產的保護有一般性的規定。並開始加強對文化資產保存的重要性,也開始強調文化資產的活化利用

第二版 第5~6次修法 (2005年始)

全部條文改為11章104條,擴大文化資產的範圍、增加暫定古蹟的措施、開始重視保存技術與保存者資料,引進文化資產活化利用的相關規定,以促進合理開發和利用文化資產。

第三次 第7~8次修法 (2016年始)

擴大文化資產的維度,因應社會、環境和文化變遷,將公民的主觀看法納入文化資產的部分,將文化資產種類調整、實施保存教育、且以保護規定的方式使人民與古蹟間的共存性提升。

表一、台灣文化資產保存法演變

寶藏巖、文化資產保存法、文化局

發生變化的主要起因是1980年代的「修訂水源路、 羅斯福路、福和橋引道、水源堤防所為地區細部計畫(通盤檢討)季配合修訂主要計畫案」中,將寶藏巖地區所處的水源保護地正式劃入臨水區的 297 號都市計畫公園。

圖11、1932年 臺北市區計畫.街路並公園圖

14、15號公園預定地位置

1980年代正值台灣社會運動的啟蒙,因為在同時代或是更早期的反拆遷運動,如康樂里的14、15號公園預定地拆遷逐漸匯聚民眾的關注與討論,寶藏巖的存廢議題也恰好在此時浮出檯面。 於1993 年公園管理處正式公告寶藏巖拆遷(12 月 31 日前須自行拆遷),並於同年7月下令拆除軍方合法房屋 46 戶,但在居民陳情反映下暫緩拆除。

但隨著1997年的14、15號公園被強制拆除引起社會反彈下、市府公告寶藏巖寺指定為市定古蹟,再加上1998年台北市首長大選,候選人對於寶藏巖的承諾與政策更使報章媒體大幅報導,不僅提高公眾關注外,也暫緩拆遷工程。

圖12、於拆遷中第一批消失的軍舍 圖片引用: 寶藏巖文化村協會 

文化資產保存法自1982年實施後,一開始單純的定義甚麼為文化資產:保護對象涵蓋古物、古蹟、民族藝術、民俗及有關文化物、自然文化景觀等五大項,開始對文化資產的進一步行動。 1999年文化局的誕生下,開始推廣文化資產與一般民眾的連結,並活化再利用。首任局長龍應台提出了「貧窮藝術村」的想法,使往後的寶藏巖以藝術村為方向進行規劃。

圖13、西元1999~2009年寶藏巖地區關係圖

在台北市的文化政策影響下,寶藏巖在這20年間,經歷了拆遷危機,從保護地轉變為公園。在社會大眾與團體的關注和參與下,扭轉了本來的命運,甚至進行了數次的古蹟審查會勘。

2004 年 5 月 14 日台北市政府公告登錄全區為「寶藏巖歷史建築」以「整體環境具地方特色」、「歷史脈絡與紋理具保存價值」為由被登錄為文化資產。

然而過程中,也並非如此順遂,政府、居民、地方團體與藝術家等的利害關係與溝通渠道都有所差異,存在各種不同為寶藏巖聚落發聲的團體。

事實上,團體間資訊的不對等、居民實際上未能實質參與規劃等,導致了爭執的激化,辦理的藝文活動也如曇花一現般無力,最終於2006年正式為藝術村的推動公告拆遷與整建,隨後在衝突中進行整建與驅離,直到2010年正式開園。


寶藏巖的藝生

圖14、現今寶藏巖聚落群與藝術村關係想像圖

藝術村形式的今事昔非

從第三視角觀察聚落中生活在寶藏巖社區裡: 藝術家們的工作室幾乎始終保持著請勿打擾的掛牌,與過去組成共存的社會群體生活似乎有些不同了,不再有鄰居媽媽呼喊兒女回家一起吃飯的場面,也沒有可以臨時應急相互借用的白米醬油。

這裡的原住居民以及過去的社區居民所凝聚的地方認同感,已經慢慢的成為像框中的一幅幅「藝術作品」。

沒有了這聚落生活特色以及傳承下來的歷代記憶,這樣的文化資產是不是少了一些人情味呢?不彷思考看看文化保存最重要的內涵是什麼?

過去與現今的映照

寶藏文化村

入口處哨所

入口處哨所. Click to expand.

是目前聚落內為數不多留存的軍事建築。

下方的壁球場

下方的壁球場. Click to expand.

這裡是曾經軍舍的所在地。

天公爐旁石燈座

天公爐旁石燈座. Click to expand.

有石碑寫著昭和14年2月建之,新中有舊的廟宇。

寶藏巖內

寶藏巖內. Click to expand.

看起來是一座很新的寺廟,在廟的左側有碑文記載歷史。

萬盛溪小橋

萬盛溪小橋. Click to expand.

這座橋總是淹水時的第一受害者。

籃球場

籃球場. Click to expand.

這裡會是辦活動時的大廣場,可以容納蠻多人的。

信箱牆

信箱牆. Click to expand.

原本只有寶藏巖寺有地址,所以居民統一地址「羅斯福路4段196巷」,並將門牌與信箱集中掛在村口讓郵差方便寄信。

入口意象

入口意象. Click to expand.

村入口的代表,裡面會養小動物,左邊也有小農地供居民耕種。

菜園走道

菜園走道. Click to expand.

左右側為居民種植地,而且會養鵝跟鴨子,深受小朋友喜歡。

寶村柑仔店

寶村柑仔店. Click to expand.

方便居民就近補給的商店,也是遊客會來拜訪的景點之一。

營長的家

營長的家. Click to expand.

曾是砲兵營指揮官住家,是當年村裡最氣派、漂亮的房子。

遊客服務處

遊客服務處. Click to expand.

坐落在剛上第一層階梯的角落,需要導覽服務可以詢問他們。

高處

高處. Click to expand.

寶藏巖一直往上走便會看到屋舍上寫著當時對公部門不滿的標語。

狹道

狹道. Click to expand.

屋舍間彼此緊鄰,僅有些許空間能穿梭,遍布於寶村各處。

寶藏塔

寶藏塔. Click to expand.

右邊是寶藏巖聚落的地藏王廟與靈骨塔。

半樓廣場

半樓廣場. Click to expand.

是著名景點,眺望遠方都市美景好所在。

塔前廣場

塔前廣場. Click to expand.

由於有一部分的延展空地能使用,會有活動小攤販或是街頭藝人在此處表演。

防空洞廣場

防空洞廣場. Click to expand.

是一個在防空洞前較大的廣場,周圍有一些藝文商店與工作坊。

防空洞

防空洞. Click to expand.

現在會做為藝文空間使用,也是時代的證明。

邊境廣場

邊境廣場. Click to expand.

因為地形關係,這裡在展演期間會做為舞台使用,下方觀眾會擠得水洩不通。

廊道

廊道. Click to expand.

屋舍的特殊蓋法導致此地的通道愈發複雜、彼此連通。

歷史斷面

歷史斷面. Click to expand.

見證寶藏巖的潮起潮落的歷史斷面,也是寶藏巖著名景點。

入口處哨所

是目前聚落內為數不多留存的軍事建築。

下方的壁球場

這裡是曾經軍舍的所在地。

天公爐旁石燈座

有石碑寫著昭和14年2月建之,新中有舊的廟宇。

寶藏巖內

看起來是一座很新的寺廟,在廟的左側有碑文記載歷史。

萬盛溪小橋

這座橋總是淹水時的第一受害者。

籃球場

這裡會是辦活動時的大廣場,可以容納蠻多人的。

信箱牆

原本只有寶藏巖寺有地址,所以居民統一地址「羅斯福路4段196巷」,並將門牌與信箱集中掛在村口讓郵差方便寄信。

入口意象

村入口的代表,裡面會養小動物,左邊也有小農地供居民耕種。

菜園走道

左右側為居民種植地,而且會養鵝跟鴨子,深受小朋友喜歡。

寶村柑仔店

方便居民就近補給的商店,也是遊客會來拜訪的景點之一。

營長的家

曾是砲兵營指揮官住家,是當年村裡最氣派、漂亮的房子。

遊客服務處

坐落在剛上第一層階梯的角落,需要導覽服務可以詢問他們。

高處

寶藏巖一直往上走便會看到屋舍上寫著當時對公部門不滿的標語。

狹道

屋舍間彼此緊鄰,僅有些許空間能穿梭,遍布於寶村各處。

寶藏塔

右邊是寶藏巖聚落的地藏王廟與靈骨塔。

半樓廣場

是著名景點,眺望遠方都市美景好所在。

塔前廣場

由於有一部分的延展空地能使用,會有活動小攤販或是街頭藝人在此處表演。

防空洞廣場

是一個在防空洞前較大的廣場,周圍有一些藝文商店與工作坊。

防空洞

現在會做為藝文空間使用,也是時代的證明。

邊境廣場

因為地形關係,這裡在展演期間會做為舞台使用,下方觀眾會擠得水洩不通。

廊道

屋舍的特殊蓋法導致此地的通道愈發複雜、彼此連通。

歷史斷面

見證寶藏巖的潮起潮落的歷史斷面,也是寶藏巖著名景點。


寶藏..淹?

然而寶藏巖這種文化資產也在面臨環境帶給它的挑戰,從那些與寶藏巖有相似處境的文化資產也都在面臨不同的解決方式,但寶藏巖遇到了什麼?又有什麼改變?

無可避免的消失

2000年的象神颱風與2001年的納莉颱風對台北市造成了重大影響,寶藏巖也同樣面臨問題:

臨水區建物的保存與否?

最終仍為了未來藝術村安全考量,於2002年拆除臨水區違建(38 戶),這也促使寶藏巖聚落舊網絡瓦解,因為居民只能被迫遷出或是搬離這片地區,但是真的有拆的必要嗎?

「溯」及過往

於2013年7月時,蘇力颱風帶來了豪雨,導致新北市福和橋下和台北寶藏巖交界的公園遭受嚴重淹水。整個自行車道被急流淹沒,溪水暴漲至連園區內的橋樑也幾乎被淹沒。這樣的情況幾乎每次遇到強大颱風都會發生,引起當地居民極大的擔憂。

圖三、景美堤外道路

圖四、寶藏巖歷史斷面向新店溪岸

2022年尼莎颱風於永福公園淹水狀況對照。

圖片來源: 中時新聞網 ,陳俊吉攝

圖五、寶藏巖聚落面向萬盛溪

2022年尼莎颱風於永福公園小橋淹水狀況與平日對照。

圖片來源: 中時新聞網 ,陳俊吉攝

為甚麼這個地方這麼容易淹水?

可以從下圖得知,寶藏巖地區的高度由於地處臨水岸,普遍高度低,最高僅49M。

若寶藏巖地區發生水利災害時,淹水高度10M與20M影響聚落建物的概況

寶藏巖地區淹水10m與20M展示圖

甚麼時候會淹水?

透過水文資訊網、水利災害應變學習中心整理主要災區為北部的水文歷年資料,並剔除測站維修、毀損時無紀錄事件,能發現寶藏巖地區鄰近水位站在發生強降雨事件時,河川水位警戒線都會來到警戒值。

附圖為寶藏巖聚落下游的中正橋雨量站紀錄,與上游端的寶橋、秀朗橋水位站。

中正橋雨量站

中正橋雨量站相對位置

媒體報導中,寶藏巖僅有蘇拉、蘇力與尼莎颱風有紀錄。

秀朗水位站相對位置

政府資料中,明確記載的僅有納莉與蘇迪勒颱風。

寶橋水位站相對位置

到底甚麼時候會淹水呢?

泥菩薩過江

在新聞媒體報導紀錄以及官方水文數據的情況,寶藏巖在發生強降雨的情況下,面臨著巨大的威脅,居住的家園隨時都有可能受到洪水淹沒。

尤其寶藏巖地區屬於珍貴的文化資產,其遭受人為破壞或自然災害的損毀,對於社會上文化上都是巨大衝擊。儘管這些都是我們所不願見到的,但天災難測,災害非人力所能控制,人們能夠做的事情便是在災害來臨之前的預防降低措施以及避難應變行動,盡可能保障安全及減少損失。

以下將以寶藏巖周遭環境作為模擬發生嚴重水利災害之演示影片,試著以水位與雨量資料,對過去的災害進行模擬,同時也對未來可能發生的災害規模做出想像。

寶藏巖水患模擬演示

再換個角度體驗臨水地區面對的潛在威脅吧

寶藏巖水情演示

由於台灣本身地處亞洲大陸的東南側,與附近的地區地質非常複雜與活躍。造山運動快速、地震頻繁、山陡河川斜。

加上氣候屬於熱帶或亞熱帶,伴隨著全球暖化下,一般的氣候形態下也隱藏著許多的災害危機;尤其地狹人稠的特徵更要面臨與大自然爭地,這也為台灣帶來更多的災害問題, 相關部門勢必需要提出計畫來因應潛在的威脅。

災害防救計畫?

公部門有提出災害防救計畫來做因應: 目的最重要的有以下4點

1.各層級檢視災害防救體制 2.透過模擬各式災害來進行預防想像 3.規劃有效的搶救與善後計畫 4.加強防災教育推廣

改善對策

而在2012年蘇迪勒颱風後,寶藏巖地區因為所屬地勢較低,屬於易致災區域,相關單位更做出了一些措施來強化防範汛災的應變體系,具體措施如附圖所展示。

文化資產也能被拯救嗎?

於2015 ~ 2030 仙台減災綱領(仙台綱領),將文化資產(遺產)納入防災體系中。主要有以下4個優先級別: 1. 明瞭災害風險 2. 利用強化災害風險治理來管理災害風險 3. 投資減災工作以改進耐災能力 4. 增強防災整備以強化應變工作,並在重建過程中達成「更耐災的重建」。

災防計畫將其納入主幹鋪展計畫,但是其中卻有不少的問題...

其中依照〈古蹟管理維護辦法〉第 14、15條(緊急計畫、通報、管制、搶救優先順序)訂定防災緊急應變計畫,目的在發生緊急災害時,能有使救災更有效的處理方式與程序,以減少古蹟與文物損害,並建立文化資產「價值優先」的防救災體系

那...所謂的「價值」又該交由誰做判斷呢?

在原生居民流失後...還是真正的寶藏巖嗎?

這是寶藏巖真正需要的嗎?

文化藏寶夢

寶藏巖近年來吸引了無數的觀光客,但這裡居民只會慢慢的凋零,曾有的故事只能被傳唱,不能被敘寫,因為那是屬於那個時代的寶藏巖。

當寶藏巖的輪廓日漸模糊,每當試圖探索其作為文化資產所遺留的價值時,卻總是無法清晰辨認。這究竟是一個保存至今的歷史聚落,還是一個已經逐漸消失的村落呢?

災防藝術

雖然寶藏巖地區在流失重要居民後所具備的文化意涵不如以往。

不可否認的是這塊土地上,現在仍有居民努力的生活著,藝術家在此群聚的工作坊也在以不同方式活絡這塊寶地。

文化資產、藝術村與防災之間的發展可能

文化資產與防災之間透過寶藏巖現有條件還能夠加入藝術村彼此融合

  1. 數位化保存與展示: 利用3D建模和數位技術,記錄和保存寶藏巖地區的文化遺產,並通過網路開放平台向公眾展示,讓更多人了解和關注該地區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2. 社區參與與教育: 鼓勵當地居民和社會各界參與文化資產的保護和管理,通過教育和培訓提升保護意識和能力。 開展文化活動和教育項目,讓年輕一代了解並傳承當地的文化遺產所具備的意涵。
  3. 文化與現代化的融合: 在保持寶藏巖地區文化特色的同時,結合現代藝術和創意產業,促進文化遺產的現代化轉型和發展。 將文化歷史、與現代藝術村結合,形成具有獨特魅力的文化創意展區吸引更多民眾了解。

於是,災防藝術?!

多功能結合透過將文化資產、藝術和防災設施結合起來,實現多功能一體化的發展。在藝術村設立防災教育展區,宣導災害風險認知與參與互動。其中展演部分可以展示投影3D模型、災害模擬等等,提高遊客和居民的防災意識。

數據化的風險管理:利用3D模型和感測數位技術,進行精確的環境風險評估和災害預測,為文化資產保護和防災規劃提供科學依據。 在展區中建立災害管理系統,實時監測寶藏巖地區的環境變化,及時調整防災策略和措施,提供未來文化資產在災防判斷的參考範例。

注入新藝涵:因本地區屬於災害潛勢地段,文化資產和藝術村可以成為災後重建的核心,通過藝術和文化活動成為災後復原的社區活力和凝聚力,展現寶藏巖在面對汛災的復原能力。

寶藏巖地區可以透過技術創新民眾參與,實現文化資產保護與防災能力提升的雙贏局面,確保其在面對環境風險時能夠更好地保護文化遺產並促進可持續發展其中一個方向。

最後,再踏入一次寶藏巖吧!


參考資料來源

91.有溫度的生活聚落寶藏巖,在藝術村種菜,走逛寶村柑仔店 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3833  2.文化資產保存法 - 全國法規資料庫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70001  3.古蹟管理維護辦法 - 全國法規資料庫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70055  4.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建築管理土地使用消防安全處理辦法- - 全國法規資料庫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70066  5.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 - 全國法規資料庫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70004  6.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全國法規資料庫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70102  7.寶藏巖文化村協會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hcca  8.寶藏巖公舍協會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p/%E5%AF%B6%E8%97%8F%E5%B7%96%E5%85%AC%E7%A4%BE-100057731076957/  9.啟動城南邊境的藝文綠洲計畫:「慢點」─2023寶藏巖慢生活節 https://artouch.com/art-views/art-exhibition/content-125247.html  10.2小時淹2.5公尺 寶藏巖可撈魚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20803000275-260107?chdtv  11.蘇拉颱風/水淹寶藏巖!溪水吞噬近2公尺深 https://news.tvbs.com.tw/life/26397  12.歷史聚落活保存:寶藏巖聚落開園十年的省思與望向未來十年的展望 https://eyesonplace.net/2021/01/06/16045/  13.台北市文化局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https://culture.gov.taipei/cp.aspx?n=20994098C3459E18  14.不讓你拆! 學生塗鴉捍衛寶藏巖 https://news.tvbs.com.tw/local/336108  15.消失的台灣眷村-寶藏巖紀事 https://news.tvbs.com.tw/local/336108  16.寶藏巖非正式聚落保存歷程回顧 https://www.twarchitect.org.tw/special/%E5%AF%B6%E8%97%8F%E5%B7%96%E9%9D%9E%E6%AD%A3%E5%BC%8F%E8%81%9A%E8%90%BD%E4%BF%9D%E5%AD%98%E6%AD%B7%E7%A8%8B%E5%9B%9E%E9%A1%A7/  17.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nchdb.boch.gov.tw/  18.水文資訊網整合服務系統 https://gweb.wra.gov.tw/HydroInfo/StDataInfo/StDataInfo?LE&1140H066  19.水利災害應變學習中心 https://web.wra.gov.tw/ferc/  20.台北國際藝術村 https://www.artistvillage.org/ 

圖11、1932年 臺北市區計畫.街路並公園圖

圖12、於拆遷中第一批消失的軍舍 圖片引用: 寶藏巖文化村協會 

圖13、西元1999~2009年寶藏巖地區關係圖

圖14、現今寶藏巖聚落群與藝術村關係想像圖

寶藏巖地區淹水10m與20M展示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