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特利尔的“双约”记
新达成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将是我们拯救自然的最后机会
在2022年12月19日凌晨“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GBF,以下简称框架)”最终获得通过之前,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BD COP15)第二阶段会议的与会者们心里难免有些忐忑——就如同疲惫地行走在冬日蒙特利尔泥泞的街道上,风雪交加、步履蹒跚,既对近在眼前的目的地满怀憧憬,却又担心前方还需趟过更多的冰冷水洼而惴惴不安。此次大会比原定的会期已推迟两年,会场也从昆明改到蒙特利尔,框架的文本虽经过多轮讨论但仍有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各国都在疲于应付此起彼伏的各种危机而无暇他顾。在此背景之下,举行此次峰会并通过这一新框架殊非易事。因此,当新框架文本终于在COP15大会的最后一天通过的消息传来 [1] ,不少人如释重负。
当然,新达成的“框架”远非完美,其设定的主要目标更多体现了谈判各方的妥协,其力度与现实所需还存在差距。然而,新的“框架”重申的一系列关键的行动,如保护全球30%的陆地和水域、减少对生物多样性有害的资金激励机制和投资行为等,将对遏制和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快速丧失的趋势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1: 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GBF)部分主要目标
来源: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
较之11月刚闭幕的全球气候变化公约第二十七届峰会(COP27),CBD COP15吸引的媒体关注和引发的公众讨论相形见绌,重量级的政治领袖和商界精英也纷纷缺席此次生物多样性大会。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失望沮丧,误以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前景黯淡。相反,我们应该从三十五年前在蒙特利尔达成的另一项国际环境公约中寻找启示和动力。这份公约的制定和成功实施证明,如果我们未雨绸缪、齐心协力,就能够成功应对事关人类社会存续和全球环境未来的艰巨挑战。
图2: 臭氧层恢复的成功案例
来源:《2022年臭氧层消耗科学评估报告》
科学发现唤起人类的警醒
就地球的生物多样性而言,物种的急剧丧失和生态系统的快速退化已经证据确凿,其对人类社会的风险已毋庸置疑。但到目前为止,生物多样性丧失所引发的危机感和激发的切实行动却远逊于臭氧层危机时的情况。
图3: 全球生物多样性危机
来源:AFP, WWF
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多重的。例如,现代生活给人们提供了舒适和便利,却同时增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和疏远感。因此,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相关报道即使触目惊心,在许多人看来,那不过是统计数字的变化,不必庸人自扰。此外,由于生物多样性丧失造成的影响纷繁复杂,对各国的冲击轻重不一,暂未受到波及的国家可能会心怀侥幸,不以为然。
鉴于此,科学界必须让全社会真正意识到生态危机演变的非线性特征,以及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而之前的臭氧层危机正是最好的例证。正因如此,抱有“应对生物多样性危机稍待无妨” 的想法是错误而危险的。新冠疫情的冲击至今余波未了,让人类切身体验了侵占、挤压自然空间的风险和后果。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生物多样性危机,如果人类还不能及时警醒,看似无关紧要的局部性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将日积月累,终有一天会突破临界点,让世界陷入巨大的生态灾难。
公共政策开启转变
《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实施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政府政策的有效引导。《议定书》勾勒出了一个预期明确的框架,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了依据和基准,有利于引导相关行业合理规划、研发创新,逐步淘汰氟氯烃产品的生产和使用。如果没有清晰的政策信号,少数公司出于自身声誉的考虑,或许也会率先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但仅凭这些公司的一己之力还不足以带动整个行业的变革。因此,公共政策必须有所作为,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和采取有力的措施,为相关行业的转型创造一个公平而有利的政策环境。《议定书》设定了一系列时限清晰的阶段性目标,带动各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与之对应的政策,从而激发了相关行业积极采取行动。
生物多样性保护亦同此理。如果政府的政策信号不明确,许多企业的经营行为仍会一如往常,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上徘徊不前。此次生物多样性大会再次强调了政府政策的重要性,呼吁采取“政府上下总动员”的方式,尤其是要争取政府最高层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力支持。因此,实施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成败很大程度将取决于各国政府能否紧扣框架的各项目标,科学制定并有力实施对应的政策,如推动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宏观社会经济规划中的主流化,建立生物多样性风险强制性披露机制,实施生物多样性影响抵消机制等。因此,如果我们希望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借鉴《蒙特利尔议定书》的成功经验,各国政府必须在相关的政策制定和实施上更加积极作为。
私营部门推动改革
成功实施《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私营部门所迸发出的创新精神和行动力,相关企业迅速开发出臭氧层消耗物质的有效替代品,并且由于其在价格上的竞争力,短时间内得以广泛应用。相较之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则更为复杂、棘手,涉及的层面更多,如加强投资风险管理、推动可持续供应链建设、推广再生农业 [8] 和开发创新性绿色金融产品等,远非实施产品替代一项行动所能实现。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行业领军企业正在采取措施,评估和制定战略,以减少其业务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这一点在此次峰会的 商业和生物多样性论坛 以及为期三天的商业与生物多样性融资系列边会中体现得尤其明显,许多企业在会上重申了他们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承诺,包括完善尽职调查、实施可持续的采购政策和推动“自然友好”的产品创新等具体措施。
当然,活跃于此次大会上的公司和金融机构大多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和先行者。其他的公司往往以评估生物多样性影响的数据和方法还不成熟为由,继续采取观望的态度。鉴于此,我们不应该让“追求完美”成为无所作为的借口。这也更加凸显了政府通过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来提供有效激励,引导企业采取切实行动的重要作用。此次峰会上,许多企业代表呼吁政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更明确的监管框架和政策信号,并承诺开始向有利于保护自然的业务模式转型。此外,协同应对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危机也正在成为更多企业的共识。
资金催化行动
《蒙特利尔议定书》框架下设立了一个主要由发达国家出资的多边基金 [10] ,以支持发展中国家履行议定书规定的各项义务。这笔资金为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和企业提供了必要的资源,激励他们采取切实行动,逐步淘汰臭氧层消耗物质,完成向新替代品的过渡。
尽管这些新承诺的资金数额可观,但相较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巨大资金需求,仍然显得杯水车薪。此外,后新冠时期的全球宏观经济前景料将保持低迷,这些捐助国是否还有余力承诺更多的资金,能否实现新框架中提出的目标(即发达国家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至少300亿美元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仍然有待观察。因此,填补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缺口需要多管齐下。一方面,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援助资金的投向应该更具战略性,力争撬动更多私营部门的资金(例如通过混合融资模式激励私营资本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修复项目)。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也应该集思广益,采用“全社会”动员的方式,调动其国内的所有可用资源。正因意识到资金调动将面临的艰巨挑战,公约缔约方呼吁从所有渠道调动可动用的一切资源。因此,要实现新框架的资源调动目标,各国必须将目光转向传统生物多样性资金渠道以外的领域,全力拓宽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的来源。
监督问责机制不可或缺
实施严格的监测和报告是问责机制有效运转的基础。《蒙特利尔议定书》明确要求每个缔约方每年提供受控臭氧层消耗物质的生产量信息和进出口统计数据,这对各国逐年减少臭氧层消耗物质的生产和使用起到了鞭策作用,凸显了严格而健全的报告机制的重要性。
此次生物多样性峰会上,各缔约方代表对涉及生物多样性监测和报告的要求意见不一,导致框架文本中的相关表述措辞模糊,对国家层面的报告要求留出的回旋余地较大。 此外,框架的文本还提出,报告机制应遵循非干预性、非惩罚性的原则,且不应给缔约方造成不必要的负担。对比《蒙特利尔议定书》中对报告机制的规定,新框架的相关要求目前在规范性和严格度方面显得乏善可陈。因此,其报告机制能否提供有效的约束力,提高各缔约方实施行动及其进展的透明度,并通过国家间的互相监督来推动问责,仍不容乐观。鉴于此,在未来的谈判中,各缔约方必须设法进一步强化新框架的报告机制,唯此才有望实现框架的各项目标。
投资者和消费者也应有所作为
政府政策可以 “推动 ”公司改变其商业行为,从而减少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消费者通过消费选择,也可以 “拉动 ”公司转向更加绿色和可持续的采购政策和生产方式。以臭氧层危机为例,上世纪70年代中期,在消费者得知臭氧层损耗的警告后,他们便开始明显减少购买基于氟氯烃的产品(如各类喷雾罐)。因此,消费者的购买选择成为促使相关企业淘汰氟氯烃类产品的关键推动因素之一。更重要的是,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变化为政府加强对氟氯烃的监管提供了民意上的支持和动力。
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消费者通过有意识的消费选择,同样能对生产和贸易企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通过减少消费或购买以绿色、可持续方式生产的产品,千万消费者的购买选择所形成的合力,足以让企业重新审视其商业战略并改进其产品的生产方式。正因如此,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再次强调了可持续消费的重要性。
此外,许多消费者都持有退休金投资组合或参与其他的投资活动,因此也是投资者。他们的投资决定,如对具体行业、公司和基金的选择,以及对企业应遵循的环境和社会标准的要求,将影响金融机构和企业的投资决策。在这个意义上,所有的人作为普通消费者和投资者,可以通过我们的选择和行为,为推动成功实施《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助上一臂之力。
结语
得益于《蒙特利尔议定书》的有效实施,人类和地球的自然生态系统成功地避免了一场后果不堪设想的灾难。今天,生物多样性危机迫在眉睫,我们应该从《议定书》的案例中汲取经验和灵感,从而更有效地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实施。尽管过程坎坷,新框架在CBD COP15大会上最终获得通过,让我们看到了隧道尽头的一丝曙光。但归根结底,我们唯有矢志不移、全力以赴,才能抵达胜利的彼岸。该框架作为缔约方政府间的协议,各国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行动,确保其宏观的社会经济政策呼应并对接框架的各项目标,具体主要包括:
- 识别、评估并逐步取消对生物多样性有害的财政补贴和激励措施。
- 建立完善的监管框架和机制,充分体现“破坏者赔偿,保护者受益”的原则。
- 要求多边开发银行按照新框架的目标和要求优化其资金策略和投向。这些开发银行已经承诺基于《巴黎气候协定》对其投资策略进行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调整。
- 强制要求大型企业披露其业务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图4: 扭转生物多样性快速丧失的趋势
图片来源: https://phys.org
新框架明确强调,避免全球生物多样性危机有赖于国际社会上下齐心,同舟共济。作为科学定义上的“智人”,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我们的生命支持系统,破坏自然无异于自取其祸。当前,人类正面临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快速丧失的双重危机,在这一关键时刻,确保新框架的成功实施是我们拯救自然和人类未来的最后希望。
参考资料:
[3] 消耗臭氧层物质(ODS)主要包括用作制冷剂、溶剂、喷射剂和发泡剂的氯氟烃、氢氯氟烃类化学品。
[10] 截至2022年11月,该基金收到来自发达国家的捐助金额总计45.6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