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在記憶,住在歷史,指南悠悠共此情
莊子寬 簡伸龍 洪振嘉 鄭怡文
前言
在政治大學70週年悠久的歷史長河中,藉由回顧「住」與「行」的變遷,政大師生們的青春歲月與生活記憶成為這個故事地圖的核心。從宿舍區的興建變遷到周遭交通設施的發展,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呈現,不僅帶領閱聽者走進過去,也引導他們看到未來的可能性。
政大的每一棟宿舍樓,無論是莊敬、自強,還是化南新村,都承載了無數校友的回憶;而指南路上的每一條路徑,每一次翻修,都見證校園內外生活的轉變。接下來我們將透過地圖、照片、影音,甚至是歷史資料的互動展示,重現政大的故事,無論是過去的悠久歷史,還是當下的校園生活,這張「指南」將引領我們踏上回憶的旅程,為每一位政大人找回那份曾經的熟悉與感動。
與時俱「行」
倘若從「木柵」這個地名第一次出現於《淡水廳志》算起,至今有212年;從指南宮建成算起,至今有134年;從跨越景美溪的道南橋通車算起,至今有89年;從政治大學在臺復校算起,至今則有70年。時間流轉,木柵這個與臺北市區由南港山系隔開,偏居於盆地一隅的桃花源,生養了無數居民,其中自然也包含著與學校共存共榮的政大生、政大人。不同時代的人們,通過不同的方式往來這個地區,他們或許走在不同的路上,或許搭乘不同的交通工具,但卻有著相同的目標與心境。
「與『時』俱行」,細數自政大落腳木柵以來,學生出行方式的轉變,以及政大在交通建設上的各種進展與波折,嘗試從一個較為特別的角度,窺見政大這七十年的歷史。
第一章、老當益壯的公車
不同時期的校內公車(1989、1994、2011)
第二章、失而復得的捷運
政大捷運規劃歷程
舊與新「住」
若從化南新村落成的最初日子算起,它已經默默見證了政大學子的幾代成長;而從莊敬宿舍的啟用,到自強四舍的拆除與再造,這片宿舍區不僅是學生的居所,更是歷史與無數莘莘學子們記憶的交匯點。隨著時代變遷,政大的宿舍環境在校園發展洪流中不斷更新,無論是宿舍的改建或重整,每一幢建築都見證了學校的蛻變與進步。
「舊與新『住』」的故事,不僅講述宿舍建築的歷史,更展現政大人一脈相承的生活方式與精神傳承。我們將從歷史、文化與生活的多重角度,探討政大宿舍區的變遷,並一窺過去頻繁的水患中,哪些患難中的情與愛隨之誕生;另外,現已列為文化資產的化南新村,作為政大復校時期落成的老宿舍,見證了校園發展初期與周邊社區的互動,並成為學術、文化與生態的搖籃。化南新村的存在,不僅承載著過去的歷史記憶,更讓「住」的故事在政大校史中不斷延續與創新,成為校園歷史新篇章中不可或缺的一隅。
第三章、宿舍與校園的歷史足跡
第四章、 水流淌的歷史
第五章、磚瓦之間的時光
結語
食、衣、住、行,是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四大要素,相較於總能吸引眼球的美食與衣著,住、行,往往是存在感不高,但又無法割捨的,猶如空氣一般的存在。藉著「與時俱『行』」、「舊與新『住』」兩個單元,我們以交通工具、房舍、山與水的變遷,細數政大自在台復校以來,從逐漸站穩腳步,乃至落地生根的時間裡,那些微小且耐人尋味的故事。
在將各種紙本文獻或網路資料整理、製作成Story Maps的同時,最為深刻的感受,便是文字變得立體了,透過一張張老照片、一幅幅地圖的串聯,原先彷彿需要通過濾鏡觀賞的歷史,都變得鮮活、生動,也更加靠近。不僅發覺今天我們校園生活習以為常的眾多片段,都與過去緊密相依,更從遷校初期的克難辦學,與水患的長期抗戰,甚至是和捷運的反覆拉扯、化南新村的保存運動,截然不同的面向,卻在在感受到了與這所學校相生相息,強韌而不屈,且具有共性的精神與情感。
行在記憶,住在歷史,這份歷史與記憶交融的情感,我想並不會隨著時間流逝,而會在隱約之中,由指南山下,一代一代的政大人,連綿而悠長的傳遞下去。
參考資料
一、史料
國立政治大學編,《國立政治大學校史稿》,台北:國立政治大學,1989。 交通部運輸計劃委員會編,《臺北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計畫綜合報告》,臺北:交通部運輸計劃委員會,1983。 交通部運輸計劃委員會編,《臺北地區大眾運輸系統初步規劃報告》,臺北:交通部運輸計劃委員會,1977。 交通部運輸計劃委員會編,《臺北都會區大眾運輸系統路網規劃設計》,臺北市:交通部運輸計劃委員會,1977。 臺北市政府中運量專案小組,《臺北市中運量新捷運系統發展計劃綜合報告》,臺北市: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1984。 王傳芳,《臺北市中運量捷運系統優先路線系統規劃綜合報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1986。 國立政治大學,〈國立政治大學校門口三角地及東西兩側公設保留地都市計畫變更及都市更新推動計畫案〉,台北:國土署,2019。 邱穀工程顧問有限公司《民間參與台北捷運系統環狀線之可行性研究》,新北:臺北縣政府,2004。
二、專書
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出版委員會編,《捷運年刊》,臺北:臺北市捷運工程局,1987-1990。 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出版委員會編,《捷運技術》,臺北:臺北市捷運工程局,1989-2023。 國立政治大學編,《政大校刊》,第172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1986)。 國立政治大學編,《國立政治大學畢業紀念冊》,第52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1992)。 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編,《捷運路網規劃實務》,臺北:臺北市捷運工程局,2021。 周祝瑛,《翻轉性別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三、期刊論文
許昭琮等,〈台北都會區捷運路網規劃理念〉,《捷運技術》,第22期(台北: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2002)。 張澤雄等,〈臺北捷運路線規劃經驗分享〉,《營建知訊》,第468期(台北:財團法人臺灣營建研究院,2022)。
四、網路資料
聯合線上公司,「聯合知識庫 :全文報紙資料庫」,2001,取自: https://udndata.com/ndapp/udntag/Index 。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陳膺宇老師的4.5公尺情書」,2024,取自: 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1270385250979385 政大校史,「政大校史影像記憶」。取自: https://cdm20070.contentdm.oclc.org/digital/collection/nccumemory/search 張晉瑋,「化南新村系列照片」,2019。取自: https://www.facebook.com/crass0619 化南新村,是家FB粉絲專頁 。取自: https://www.facebook.com/huananvillage/posts/pfbid02nKNaZAahUyMf42F7TKVTvwc4LMGxzYPMMkkByJgQbhAv4w2bUN1sFSyJ7qCrUabVl 國立政治大學校友服務中心,「南遷影展」化南新村專題紀錄 政大文學院學者師生探討時代記憶,2023。取自: https://www.alumni.nccu.edu.tw/news/view/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