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吐露港海洋生物多樣性寶藏
教育平台總覽
本網站綜合並呈現了在吐露港港口及赤門海峽(吐露港區域)進行的生態調查。其中包括了為期三年的由 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 資助的汀角+項目,以及1970年代以來在其他生態研究中的物種記錄。本網站將吐露港區域生態調查所得的物種記錄,綜合為一整個海洋生物多樣性資料庫,並提供一些常見物種的物種識別指南,讓市民在探索吐露港一帶時,可以更多地瞭解該地區的物種。本網站將從不同部分介紹吐露港區域一帶的背景,包括:
- 區域地貌
- 歷史發展
- 生物多樣性
- 物種豐富度
- 週期性潮汐變化
- 棲息地多樣性
- 物種圖庫
- 吐露港探索指南
- 海洋生物多樣性地圖
區域地貌
吐露港及赤門海峽坐落在香港的東北部,面積約50平方公里。該地區包含一個鹹淡水混合的淺河口區,以及半河口型的內港,水深約為5米,自西向東北延伸至水深20米的赤門海峽和大鵬灣,連接南中國海。
歷史發展
自宋朝以來,吐露港和赤門海峽是當地居民重要的水產、珍珠等漁業資源的地方。吐露港水域及周邊沿岸曾經有大量的紅樹林,但由於上世紀70年代沙田和大埔新市鎮的填海發展,42%的紅樹林和22%的天然海岸線已經消失。
在70到80年代,這地方被未處理的生活污水和禽畜排泄物嚴重污染。香港政府在80年代採取了一系列的環境修復措施,令該區的水質在接下來幾十年內持續改善。
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吐露港和赤門海峽周邊地形複雜,既有上述的自然棲息地,也有偏遠的山丘地區和人口密度高的市鎮。由於棲息地多樣化,該地區有各種不同的物種棲息,吸引了科學家們進行研究。這些研究成果被整理並匯合成生物多樣性資料庫,即是現在這個的網站。
時至今日,吐露港一帶包含了豐富多樣的沿海棲息地,其中包括紅樹林、沙泥灘、岩岸、潮下石礁及開闊水域。這些棲息地孕育出豐富繁多的海洋物種。在過去的幾十年間,吐露港一帶就記錄了超過1,000種不同物種,大約佔香港水域有記錄物種總數的25%。
週期性潮汐變化
潮間帶物種的垂直分佈受海水週期性的上升和下降影響,主要由太陽和月亮的相互引力所導致,該現象被稱作「潮汐週期」 。一般而言,在新月和滿月期間,每天都會有兩次潮汐,潮汐幅度較大(所謂的大潮)。但在半月和四分之三的月相時,潮汐減少到每天一次,而且幅度較小(稱為小潮)。
左邊這段延時攝影片段展示了吐露港某潮間帶三小時的潮汐變化。當潮水湧入時,軟灘被海水完全淹沒;當潮水退去時,軟灘大範圍露出,螺類和螃蟹等不同生物會變得活躍並在灘上覓食。但是在香港的不同季節,這些潮汐模式會大不相同。
一日中,最大的潮汐變化通常出現在炎熱和潮濕的季節(六月至九月),而不是涼爽和乾燥的季節(十二月至三月)。在炎熱和潮濕季節,最低的潮汐(所謂的大潮)通常在下午出現,而在涼爽和乾燥季節則在清晨。因此,如果你想探索海岸環境,那麼在炎熱、潮濕季節的滿月和新月期間的低潮時段便是最佳的遊覽時間(有關潮汐預報,請瀏覽 香港天文台網站 )。
棲息地多樣性
吐露港地區有五種主要海岸生境。每個生境都有不同的非生物和生物特徵,例如基質類型、海浪衝擊程度以及物種組成。
當基質由多種岩石類型組成時,岩岸代表著陸地和海洋之間的過渡環境。岩岸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大浪沖刷,整體來說,吐露港的外圍是受極大海浪沖刷的岬角,內部區域相對較平靜並且海浪較少,因而形成碎石和零散的大石環境。這些不同的岩岸類型都為在其堅硬表面上生活的生物提供棲息地,其中許多利用岩石表面的裂縫和縫隙來掩藏自己。這些生物都能好好地適應岸上的潮汐變化以及海浪衝擊。
考察地點
馬屎洲, 海星灣, 井頭
常見生物
Echinolittorina species (濱螺)
Saccostrea cuccullata (石蠔)
Ligia exotica (海蟑螂)
Monodonta labio (單齒螺)
Siphonaria japonica (網紋松螺)
當進一步從吐露港向大埔方向移動,隨著海浪作用的減弱,在封閉的內灣中,海岸所受到的破壞性海浪較少,沉積物更加微細,形成了柔軟的沉積物棲息地。這些軟灘由從粗沙到細沙的顆粒組成,形成沙質和泥濘的潮間帶。棲息在這裡的生物可以生活在沉積物表面,也可以住入沙泥中,在覓食時才從軟灘中爬出。這些棲息地是生物重要的產卵場和育幼場,也是無脊椎動物,魚類和鳥類的避難所。
考察地點
海星灣, 西徑, 汀角
常見生物
Batillaria species(灘棲螺)
Gafrarium pectinatum (加夫蛤)
Scopimera intermedia (中型股窗蟹)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菲律賓簾蛤)
Reticunassa festiva (秀麗織紋螺)
隨著海浪強度進一步減少,在封閉的內灣,河水流入海中之交匯處,就是紅樹林能夠紮根生長的地方,沉積物也因此積聚在一起。吐露港孕育了高密度的紅樹林。這些佔據泥濘基質的紅樹林,為該地區沿岸提供了豐富的林木棲息地。作為初級生產者,紅樹林棲息地孕育著以紅樹本身作食物,或以其落葉和腐爛的紅樹物質為生的多樣化生物群落。
考察地點
西徑, 汀角, 榕樹澳
常見生物
Kandelia obovata(秋茄)
Bruguiera gymnorrhiza (木欖)
Gelasimus borealis (北方呼喚招潮蟹)
Parasesarma bidens (雙齒近相手蟹)
Terebralia sulcata (溝紋筍光螺)
在潮汐的最低水位之下是潮下帶岩礁,該地區長期被海水淹沒。它們是由岩石組成的棲息地,並通常孕育著與潮間帶非常不同的物種。亞潮帶岩礁是各種動植物的家園,包括豐富的珊瑚群落,也是具有商業價值的甲殼類和魚類的重要育幼場所。
考察地點*
丫洲, 燈洲, 鵝頸咀
*需要以水肺潛水去考察亞潮帶岩礁。有興趣的人仕應與當地的潛水團體聯繫,以獲取專業的技術和安全培訓,以及需要之潛水用具。
常見生物
Oulastrea crispata (捲曲黑星珊瑚)
Porites species (濱珊瑚)
Menippe rumphii (繆氏哲蟹)
Hypselodoris festiva (節慶高澤海蛞蝓)
Salmacis sphaeroides (雜色角孔海膽)
開放水域
開放水域是描述圍繞沿海地區、包括海床以上之整個水體。從沿海到開放的海洋水域中沒有明確的界限,但是不同的沿海地區通過開放水域相互連接,並且孕育了各種生物,包括微小的動植物(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生命階段中有可浮游的動植物可以通過開放水域來遷移到其他沿海水域,因此開放水域有助於許多潮間帶和亞潮帶物種的繁衍。
常見生物
浮游生物
Petroscirtes breviceps (短頭跳岩鳚)
Takifugu niphobles (星點多紀魨)
Ardea alba (大白鷺)
Egretta garzetta(小白鷺)
物種圖庫
在這部份你可以找到在吐露港區域發現的相對地常見的物種圖片。
吐露港探索指南
你發現了什麼?
你可以按照說明使用這個簡單的物種識別卡片來識別你在岸上可能觀察到和遇到的常見生物。
如何使用左邊的物種鑒別索引:
首先查看你的生物形狀特徵,並從物種識別卡中搜尋適當的部分,以找到你的生物所屬的主要分類群(例如雙殼類,螺貝和親屬)。在找到你的生物屬於哪個主要分類群之後,你可以按照以下步驟使用海洋生物多樣性地圖進一步識別你的生物:
- 在篩選欄中選擇所在地點;
- 再選擇生物所屬分類群;
- 你可以選擇想要探索的生境,如果不確定的,可以將這一欄空著;
- 該地圖將在選定位置顯示一系列的標示,這些標示代表已選擇之主要分類群物種的記錄;
- 按一下地圖上的標示以打開一個資訊欄,其中包括該物種記錄的詳細資訊(例如俗名,棲息地和記錄年份);
- 使用這些物種記錄來核對你的生物,常見物種還會顯示圖片識別指南。你可以使用圖片識別指南來識別你的生物。
慢慢探索更多功能吧!
海洋生物多樣性地圖
這張地圖包含了在吐露港地區進行的不同生態調查的物種記錄。請使用篩選功能將物種記錄縮小到您感興趣的範圍。通過點擊這些物種記錄,你可以看到常見物種的照片識別指南,識別你觀察到的生物。
(請點擊 此處 了解海洋生物多樣性地圖使用指南)
*請參考常見問答中標有星號的釋義
海洋生物多樣性地圖 - 進階版
這個地圖包含更多的功能,以說明使用者提取物種記錄根據不同的查詢例如生境和地點。這些查詢結果還可以重疊,使用對吐露港物種分佈模式有興趣的使用者例如研究員及科學家能夠更加靈活地利用這些生物多樣性資料。
(請點擊 此處 了解海洋生物多樣性地圖 - 進階版使用指南)
*請參考常見問答中標有星號的釋義
常見問答
常見問答
影片教學
在這裡,我們將展示此網站和移動應用版本中提供的各種功能示範。
考察前準備篇: 預覽吐露港寶藏
考察前準備篇: 出發尋寶!
考察前準備篇: 海寶在這邊!
物種辨識篇: 牠牠牠是誰?
上戴物種紀錄篇: 分享你的有趣觀察!
相關網站
鳴謝
特別感謝以下各位與我們分享他們的專業知識,並為這個網上教育工具提供資料:
- 香港大學生態與生物多樣性的同事;
- 所有來自由環境與自然保育基金資助的 汀角+項目 的團隊成員:
- 香港大學(HKU),
- 香港城市大學(CityU),
- 香港浸會大學(HKBU),
- 香港科技大學(HKUST),
- 香港中文大學(CUHK)和
- 香港教育大學 (EdUHK);
- 香港大學太古海洋研究所的韋念時教授及其TIDE Group團隊成員;
- 提供同樣由環境與自然保育基金資助的吐露港紅樹林系統資訊的香港大學太古海洋研究所的簡斯諾博士和其iMEco lab團隊;
- 地政總署
本教育工具有以下團隊設計參與設計及開發:
WILLIAMS, G.A. (HKU), CANNICCI, S. (HKU), QIU, J.W. (HKBU), CHENG, M.C.F. (HKU) and GU, V.Y.F. (HKU)
關於我們
本網站綜合了過去三年來在吐露地區進行的生態調查以及最近幾十年在其他生態研究中的物種記錄,以展示吐露地區豐富的海洋生物多樣性。本網站將海洋生物多樣性資料庫形象化,並提供了一些常見物種的物種識別指南,以便公眾可使用本網站進行實地考察時可以更加了解關於吐露港一帶的物種。
重要告示
無障礙網頁守則聲明
本網站採用無障礙網頁設計,並符合萬維網聯盟《無障礙網頁內容指引》2.1 AA級別標準。如對本網站在使用上有任何查詢或意見,請發送電郵與我們聯絡。
電郵地址: mailbox@afcd.gov.hk
版權告示
本網站內的資訊,可供發布或複製作非商業用途,但必須註明有關資訊是由漁農自然護理署(下文簡稱「本署」)提供的。
除非事先得到本署的書面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發布或提供本網站內的資訊作商業用途。
本署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對於因本網站的資訊,或因複製或發布本網站的資訊而引致的任何損失或損毀,一概不負任何責任。
免責條款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簡稱"政府")在本網址所提供的資料(簡稱"政府資料")只供參考之用。雖然政府已盡力確保這個網址上的政府資料準確無誤,但政府並不對該等政府資料的準確性作出任何明示或隱含的保證。
本網址亦載有由其他各方輸入的資料,使用者亦可透過將本網址連接到其他網址而取得由其他各方所提供的資料(統稱"其他資料")。政府明確聲明並沒有批准或認可本網址所載的其他資料或與本網址有關連的其他資料。其他資料鏈結只為方便用戶,唯所提供的信息有關責任仍屬於該資料來源。
對於與本網址有關連的任何因由所引致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政府概不負責。政府有絕對酌情權隨時刪除、暫時停載或編輯本網址上的各項資料而無須給予任何理由。使用者須負責自行評估本網址所載的各項資料或與本網址有關連的各項資料,並應在根據該等資料行事前,藉參照原本發布的文本以核實該等資料,以及徵詢獨立意見。
私隱政策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下稱「 政府」 ) 會確保所有透過www.afcd.gov.hk 遞交的個人資料, 均按照《 個人資料(私隱)條例》 ( https://www.elegislation.gov.hk/hk/cap486!zh-Hant-HK?INDEX_CS=N ) 的有關條文處理。
政府可能會於不同期間及為個別原因, 邀請你自願提供個人資料。 此等資料可能包括姓名、 電話號碼、 郵寄地址或電郵地址。
政府邀請你提供資料時, 會列明收集資料的目的和用途, 並會告知你如何要求查閱或改正所提供的個人資料。
除非法律許可或有所規定, 政府不會在未得到你的同意下透露你的個人資料予第三者。
此中文私隱政策為英文版本譯本, 如中、 英文兩個版本有任何抵觸或不相符之處, 應以英文版本為準。
聯絡我們
海洋護理(生物多樣性)
漁農自然護理署
新界荃灣青山公路388號中染大廈22樓2201室
電郵: mar_con_biodiv@afcd.gov.hk
辦公室電話: 3468 5394
傳真: 3468 3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