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木青蛙|生活在清華校園裡的蛙類
作者 / 黃雅郁
太陽西下,同學們結束一天辛苦的課程準備回家。此時,有一群生物才正要展開他們精彩的夜生活,他們就是——青蛙!因為不喜歡乾燥炎熱的天氣,多數蛙類選擇在夜晚出來活動,下雨過後更是活躍,每當繁殖期,雄蛙唱著悅耳的情歌吸引雌蛙,多麼浪漫。
今天就和我一起帶著手電筒,來一場與蛙蛙的奇妙邂逅吧!
★賞蛙裝備:
手電筒、溫度計、水溫計、相機、手機(定位功能、錄音功能)、紀錄表等。
★賞蛙安全守則:
- 攜帶手電筒、備用電池
- 穿著長褲包鞋,避免蚊蟲叮咬
- 注意腳下,小心路殺
- 輕聲細語,才有機會看到生物
- 結伴同行,安全有保障
- 到不熟的地區夜觀,白天先探路了解環境
★小建議:
夜間賞蛙最重要的裝備就是照明工具,可以攜帶手持式手電筒或頭戴式頭燈,為了能清楚觀察,手電筒的亮度建議選擇流明較高的強光手電筒。
使用照明設備時,需要注意:小心不要讓光線直射到夥伴的眼睛,尤其選擇戴頭燈的人,在轉頭與人交談時,應提前將燈光關閉或挪開,避免身旁夥伴的眼睛受傷。
黑眶蟾蜍 (蟾蜍科)
♂ 5~6cm / ♀ 5~8cm
繁殖季節:2~9月
校園常見地點:遍布全校,出沒在草叢、步道、柏油路等人工道路上,偶爾也會在宿舍裡發現我!
給新手的建議:想找到我可以看看夜晚的路燈底下,我在底下「守燈待蟲」!
攝影:黃雅郁
小雨蛙(狹口蛙科)
♂ 2.5cm / ♀ 2~3cm
繁殖季節:3~9月
校園常見地點:成功湖昱寧島、蝴蝶園配水池花園、奕園的潮濕短草地,喜歡棲息在落葉堆裡
給新手的建議:我的身型十分嬌小,可以先聽我們似蟲的叫聲知道大概位置,再從草地中尋找我們
叫聲特徵:連續的唧唧聲,似蟲鳴
攝影:吳郁涵
中國樹蟾(樹蟾科)
♂ 2.5~3cm / ♀ 4cm
繁殖季節:3~9月
校園出沒地點:蝴蝶園
給新手的建議:因為喜歡在下雨後鳴唱,又叫「雨怪」。想找到我們,可以先熟悉我們的叫聲「唧、唧、唧、唧」 哦!
攝影:王脩靖
澤蛙(叉舌蛙科)
♂ 4~5cm / ♀ 5~6cm
繁殖季節:3~9月
校園出沒地點:成功湖入水緩坡、蝴蝶園慈塘周圍、相思湖、奕園的潮濕草地或水域
給新手的建議:我們有良好的保護色,生性敏感,有一點動靜就會跳開,要仔細捕捉我們跳走的剎那啊!
攝影:吳郁涵
拉都希氏赤蛙 (赤蛙科)
♂ 4~5cm / ♀ 5~6cm
繁殖季節:終年繁殖
校園出沒地點:蝴蝶園球場花園水池中,相思湖、荷塘的水域或潮濕草地、新體育館後水溝
給新手的建議:我們的叫聲很有辨識度,像是拉肚子的聲音,所以我們又被稱拉肚子吃西瓜。歡迎到蝴蝶園拜訪我們,我的家人們大多住在球場花園的水池中,你可以同時觀察到蝌蚪、幼蛙和成蛙,見證我們完整的生活史。
叫聲特徵:像拉肚子
攝影:連思瑜
貢德氏赤蛙(赤蛙科)
♂ 6~7.5cm / ♀ 6~8cm
繁殖季節:5~9月
校園出沒地點:成功湖水生植物步道入口、蝴蝶園、相思湖、奕園的潮濕草地或水域中、生科二館水池
給新手的建議:有人說我們的叫聲像是狗叫聲,因此又名「狗蛙」,但你別看我們叫得氣勢洶洶,我們也是蛙界數一數二內向的蛙,想找到我們要仔細看看近水的草叢間。
叫聲特徵:像狗叫聲
攝影:黃雅郁
長腳赤蛙(赤蛙科)
♂ 4~5cm / ♀ 5~6cm
繁殖季節:11~2月
校園出沒地點:蝴蝶園
給新手的建議:近年來在校園中較難看見,但還是可以找找靜水域裡有沒有我們的蹤跡哦!
攝影:王脩靖
面天樹蛙(樹蛙科)台灣特有種
♂ 2~3cm / ♀ 4~5cm
繁殖季節:3~9月
校園出沒地點:蝴蝶園球場花園、奕園池塘中的植被上
給新手的建議:我們雖然個子嬌小,但叫聲卻十分響亮,聽到連續的「逼逼逼—」就是我,來蝴蝶園找我可以看看月桃、芭蕉葉面,我喜歡在大面積的葉子上棲息。
叫聲特徵:連續響亮的逼逼逼—
攝影:黃雅郁
斑腿樹蛙(樹蛙科)外來種
♂ 5~6cm / ♀ 6~8cm
繁殖季節:3~9月
校園出沒地點:遍布全校,出現在草叢、步道、柏油路的路面上,也會在植物莖部或葉面上出現
給新手的建議:我們是外來種,和本土種布氏樹蛙長的很像,主要的辨識特徵是大腿內側,我是黑底白點,抓我前一定要確認一下哦!
叫聲特徵:似機關槍的叩叩叩—
攝影:吳郁涵
台北樹蛙(樹蛙科)台灣特有種&保育類
♂ 3.5~4.5cm/ ♀ 4.5~5.5cm
繁殖季節:10~3月
校園出沒地點:蝴蝶園、學齋後水池的植物上
給新手的建議:過去是只聞其聲不見其人,近年來,更是要更勤勞造訪蝴蝶園才有機會發現我們了,不要氣餒,也許我們就在姑婆芋的葉子上呢!
攝影:王脩靖
⬋⬋⬋閱讀更多文章,請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