蘊涵一切生命——清華生態與環境書寫
環境.生態.多物種
團隊緣起
我們身處的校園裡面有什麼?與我們相伴的生命,又是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
2022年冬天開始,我們開始在清大自然保育社進行校園生態調查,2024年春天,開始進行成果書寫與發表。
製作團隊來自自然保育社社員與校內關注環境的學生,結合物種觀察經驗與環境關懷,分享生命與環境所予我們的眼睛、雙手與心。
團隊成員於奕園進行野菜觀察。
導航
01 / 10
1
成功湖
歷史掩映於湖域,同時也是許多生命棲身的家園
2
蝴蝶園
完成整個生命史的棲地,來自於人們日常的身體創造
3
奕園
水是一切的開始,關於家族與記憶
4
相思湖
當湖面安靜凝視我們的心靈
5
✱新手賞蛙的最佳地點
成功湖,澤蛙
6
✱進階解鎖稀有蛙類
蝴蝶園,面天樹蛙
7
✱獨特的草澤環境
奕園,灰頭鷦鶯
8
✱渡冬候鳥的棲所
相思湖,綠簑鷺
9
✱建築與綠帶交織
昆明湖,白鼻心
10
✱連綿的林蔭
後山,食蟹獴 *因物種敏感,不於地圖上標記點位
環境的多重想像:地景
以歷史、地圖、身體與心靈出發的環境書寫,重探成功湖、奕園、蝴蝶園與相思湖,呈現並不止單一的環境思索與想像。
✑文章即將上架,將同步更新於清檸社群動態✑
成功湖
- 成功湖:記憶所繫之處(上)/連思瑜 「如果僅是觀看,那樣航照圖般俯望的角度、地圖測繪般精準的形狀、校園規劃者對植栽的精細安排,眼光似乎易於穿透,也就容易認為成功湖就是如此;但若循著他人的生活與回憶,場景倏而變換,就像是走入另一個模糊難辨的湖域。它並不像歷史書寫一樣連貫,而是嘗試重建回憶時一樣破碎,而敘述者回望你,用一種信誓旦旦的眼神。」 經過三年多的設計與整治,成功湖煥然一新,在環湖步道上散步,可以觀察不同時節裡自然生態的豐富樣貌。不過,在這座清大人記憶所繫的校園地景背後,究竟承載著多少故事呢?
- 成功湖:記憶所繫之處(下)/連思瑜
蝴蝶園
- 蝴蝶園:身體,及其所創造的(上)/連思瑜 隱蔽在林木與建物的清華蝴蝶園,是早期在校園少有的開放性蝶園。十幾年來,蝶園的維護、創造與自然觀察的積累,仰賴的是背後一群志工十年如一日的日常投入。蝶園的環境中,一片葉子上便可能承托著幼蟲與卵粒,人與生命在親密的距離下,以及勞動與進行自然觀察的切換,形塑了獨特且細膩溫柔的身體韻律,以及人與生命的互動關係。 文章由此以「身體」為引,關注我們與蝴蝶、與環境的交織,以及存於其中照護與創造的關係。蝴蝶那纖巧的蝶翼、隱蔽的毛蟲、細小而精巧的卵──我們如何為蝶所迷戀;我們的身體極其創造,無論是一株植物,一筆紀錄,或是一方蝶園──是對蝶的追尋與棲地保育的思索。本文分為「園丁」與「觀察者」上下兩篇,上篇「園丁」,聚焦的是蝶園的日常創造中,照料、更新、洞察並重整秩序,所充盈的創造性、美感與愛;下篇「觀察者」,聚焦的是蝶園的日常紀錄中,尋找、辨識、攝影、紀錄,所充盈的耐性與發現的喜悅。
- 蝴蝶園:身體,及其所創造的(下)/連思瑜
奕園
- 奕園:水的記憶/連思瑜、魏欣平
相思湖
- 相思湖:無人的寂靜/連思瑜
與我們共同生活:物種
以圖文介紹與我們共同生活的其他生命,包括習性、校內出現紀錄與棲息概況,有無數紛繁生命棲身其中。
- 水木青蛙|生活在校園裡的蛙類/黃雅郁 太陽西下,同學們結束一天辛苦的課程準備回家。此時,有一群生物才正要展開他們精彩的夜生活,他們就是——青蛙!因為不喜歡乾燥炎熱的天氣,多數蛙類選擇在夜晚出來活動,下雨過後更是活躍,每當繁殖期,雄蛙唱著悅耳的情歌吸引雌蛙,多麼浪漫。 今天就和我一起帶著手電筒,來一場與蛙蛙的奇妙邂逅吧!
✑文章上架中,將同步更新於清檸社群動態✑
- 嗨,清華校園裡的小精靈/黃雅郁
- 蛇麼?那裡有蛇/黃雅郁
生命所折射的:議題
透過與其他生命的相遇,折射出來的情感、倫理、關注與生存危機,以及回望對於我們自身的理解。
✑文章即將上架,將同步更新於清檸社群動態✑
- 你是足控嗎?那就進來吧!馬陸:純愛戰士在清華/虫也
- 雜草與野菜的往復對話/連思瑜
- 校園賞蛙趣|開啟與大自然的親密對話/黃雅郁 初學夜觀時很迷茫,使盡全力睜大雙眼也找不到生物,常常出門夜觀一趟也沒有什麼發現,而學長姐卻能發現哪個角落有蛙,哪棵樹上有白鼻心,這樣的落差讓我很好奇是不是有什麼訣竅,所以每次夜觀我總會問:「想找哺乳類的話手電筒要照哪個高度?要怎麼發現蛇?」然而,這些夜觀的技巧不是一天就能學會的,需要花費很多功夫練習才會進步,所以我下定決心,等二月開學後一定要好好練功。 真的開始練功後,我的夜視界才真正開始。
- 魚類觀察隨筆/丁禾 探索自然似乎是人類的本能。古代常有學者仰望星空,紀錄天體的軌跡,甚至發展出複雜精密的信仰和占卜術,知名的亞里斯多德也曾穿梭於鄉間,蒐集各種動植的標本,研究生物的分類和奧秘。 我對身邊的景物也有著同樣的好奇,在大二的暑假,我加入以研究淡水魚蝦為主的實驗室,開始參與移除外來種魚類的工作,同時學習如何鑑別魚類。在跟隨研究人員採樣的過程中,我逐漸培養出了觀察魚類的興趣,並在此後兩年持續流連成功湖、昆明湖、女宿前水道等生活周遭的水域環境,累積了一些對清大水體中魚類的觀察。
- 都市化的哺乳類動物/鄭乃榮、吳郁涵
- 窗殺危機_水泥叢林裡的沉默殺手/吳郁涵
就在我們生活的週遭,蘊涵了一切生命。一切生命,意味著向多重的可能所開敞,而這也正是我們所活進去的鮮活世界。